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乘加、乘减
科 目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教学时间 2015.05.14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应用“1~5”的乘法口诀。
2.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强的探索求知欲望,有兴趣解决实际情景中的乘法问题;但在解题过程中,缺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待加强。
3.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过程,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并会正确列式。
2.经历探索乘加、乘减计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并能正确计算。
3.感知同一组口诀中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数学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通过“说”数学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计算顺序;2.体验算法多样化;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资源 课件、投影机、学具、玉米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师:秋天的田野里,一只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说:“玉米熟了,玉米熟了!”农民伯伯忙把他们收回家,可是农民伯伯太粗心了,竟然把池塘边的一片玉米地给忘了(课件动画出示4株玉米,每株有3个),小鸟飞过来飞过去,数了又数,也没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探究新知,小组合作
师:(课件演示)突然一只小熊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
(生好奇,想知道)
师:快看!他要掰农民伯伯的玉米!(课件动画出示过程)小鸟想:“还剩多少个玉米棒呢?”同学们你们愿意继续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能列出哪些算式,由小组长记下来,并汇报。全班交流,说说列出了哪些算式,小组长汇报各种方法,师有意识地分类板书。)
师:观察比较,猜一猜像3×3+2=11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呢?4×3-1=11这样的算式又叫什么算式呢?(揭示课题:乘加、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通过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3.探究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师:观察乘加、乘减算式,看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1汇报:先算乘,后算加、减
师:为什么这样算?(注重算理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生2汇报:因为只有先算3×3,再算9+2,计算结果才能是11;同样只有先算4×3,再算12-1,计算结果才能是11。所以应该先算乘,后算加、减
4.巩固练习:
过五关,斩六将(课件出示)
①口算下面各题,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5×3-2 = 2×3+1= 3×3-2= 4×3+4= 4×4-4=
观察最后两道题4×3+4= 4×4-4=还可以用哪个口诀来计算(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②王大爷家的桃园今年大丰收,他请了几个朋友来吃桃,他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课件出示)
③同学们坐车去看展览,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个学生?(课件出示)
④摆一摆,看谁列的算式多。
老师手中有13朵花,想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打算怎么数,列出你的算式,先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看谁数的方法多。把列式写到纸上。
⑤猜一猜
老师要贴小红旗,一次准备贴3面,最后还多1面,问老师可能有多少面红旗?(得数不超过14面)(开放题多种答案)
采用“过五关,斩六将”的游戏活动,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五关障碍,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应对难题,通过五关。本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好竞争、喜欢被他人认可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5.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和收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