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洋品牌较量过分依赖广告 本土品牌缺什么(一)
详细内容
7日发布的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列前四名的海尔等品牌价值均超600亿元,数字鼓舞人心;但京华时报记者对比了同样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5《世界品牌500强》,中国仅有海尔、联想、央视和长虹4个本土品牌入选,被誉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并未成为品牌大国。
在打造自己的强势品牌之路上,究竟有哪些瓶颈困扰着中国企业?在与洋品牌的较量中,本土品牌还有哪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日前举办的2005中国品牌管理巡回论坛上,不少与会的品牌管理专家以及知名企业品牌管理者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探讨。
问题:过分依赖广告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向记者表示,相对于目前国内企业的众多数量来讲,能形成品牌的很少,尤其是行业中的大品牌、强势品牌就更显匮乏。
老板才是公司真正的品牌代言人,老板的意识决定了品牌的生命。微软大中华区市场战略部首席营销官吴世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不少中国企业老板有一个认识误区,将品牌建设过分依赖于广告公司、策划大师,但实际上品牌建设是公司自己的事情,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想清楚品牌的内核实质是什么。
针对目前本土品牌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与外资品牌间的差距,伊曼士柯达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叶莺则认为,中国企业应根据现在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品牌,而不要脱离现实发展阶段而一味追求打造国际品牌。
原因:品牌缺乏鲜明个性
不少与会专家表示,本土品牌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王方华认为,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信息不透明、市场交易不规范等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品牌的发展。
王方华还指出,从企业自身来看,特别是相对于品牌建设自成一家的外资企业来讲,有三大原因导致了本土品牌的差距:一是与外资品牌间的实力差距,包括在资本上的差距;二是品牌运作能力不够稳定;三是品牌战略推进缺少韧劲。这些造成了本土品牌难以凭借持续稳定的发展而累积成大品牌或持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