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新面孔(一)

资本主义的新面孔(一)

详细内容

很长时间以来,美国  这个表格突出了三点:(1)1980年后增长率的下滑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中是典型的现象。(2)经济快速增长的富裕国家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为脱离殖民统治的贫困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另外,贷款的流动以及刺激最初经济增长的原始投资也起到了作用。(3)然而,不平等的交换条件和低度发展始终伴随着贫困国家。它们当中的许多国家不得不采纳北方强加的战略:由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寻求廉价的劳动力并由寻求新的贷款市场的外资银行资助)推动的制造业输出的增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盈余被富裕国家掠取为利润和债务偿还。令人不快的贸易条件、对相同市场的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中心国家经济的滑坡,都导致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决定性的下滑。很多贫困的国家甚至经历了负增长。
  第三世界国家(除极少数外)因此承受着二十年经济增长率的严重下滑,很多国家滑落到零增长以下。现在,伴随着新一阶段的全球经济下滑,它们的情况由严重变成了危机,深陷经济危机和历史上最大的外债拖欠中的阿根廷就是一个见证。2000年,在《萧条经济的复苏》一书中,自由派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指出扰动金融和威胁不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并没有一去不归,而且1995年发生在墨西哥和1997―1998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就像一部三步曲中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着阿根廷比索的灾难清晰地表明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这出戏的剩余部分将如何发展现在还不知道。
      过度投资的趋势
  在过去的九十年代的上半期,许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循环将重复过去的轨迹。信息时代的“新经济”是如此的有效,从而资本家可以根据更加确定的知识来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不过,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正是资本自身”的论断依然是正确的。导致目前经济滑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投资的增长超过最终需求的增长。在经济景气时期,为了满足需求的活跃增长和增加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产出导致过度的生产能力。有时,需求的增长无法与预测合拍会导致企业产生过量无用的生产能力和无法销售的库存。更进一步的投资被阻止,因为企业不愿在面对产生过量生产力(有时也称为资本倒置)时进行投资。
  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于这种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答案。因为资本总是持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投资的主要障碍就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会起到它的作用,但是它要受到最终产品的市场饱和度的限制。由竞争带来的推动力和每个大型企业对更大市场份额的追逐,最终将投资的有益贡献变成了它的反面。就这样,过度的生产能力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滑坡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大型企业在低迷时期为了保持它的利润率宁愿降低产量而不愿降低产品的价格(正如正统的经济学理论所预期的那样)。这就导致制造业中生产能力利用的长期下降。初步的数据表明,2001年达到了1983年以来最低的生产量年利用水平。
  正如以上所提到的,经济下滑会自我增强,因为当企业面对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库存的时候是极不愿意追加投资的。这种情况在今天的高技术产业中尤为明显,最明显的是在电信业。2002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提到:“一些领域,尤其是在信息和通信产业部门,可能过高估计了‘新经济’的潜力,因而过度地进行了生产投资。另外,经济的一切领域都为2000和2001年总的社会需求量的下滑程度而吃惊,从而不得不向下调整它们期望的资本股市”。(该报告第40页)
      生产力的万能药
  面对增长的下滑,经济学家们通常把提高生产能力作为万能药。制造业通常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引擎,因为它被认为是按照内在机制进行自我扩张活动的系统。以下是它的假定运作方式:(1)技术上的进步和劳动密集度的增加产生了持续增长的劳动生产力。(2)资本增加产生的盈余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提高工资。(3)上述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需求增加。(4)增加的需求会刺激追求利润的资本进行扩张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