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分析与市场导向的高职动画专业建设思路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要:高职动画专业虽生逢其时,但其在专业定位与发展过程中,因动画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的诸多约束与牵制,使专业建设遇到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制约动画产业发展的原因及所需人才,又分析了高职动画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而通过对动画专业的发展历史及动画的制作流程的分析,得出动画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定位以及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动画产业链 创意 教育功能 内容体系 动画制作流程 课程体系
尽管动画艺术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又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但其发展仍大大落后于世界潮流。据权威部门统计[1],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的动画产业人才仅为8000人左右,而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及实际社会需求,影视动画人才的总需求量约为15万人,游戏动画人才总需求量约为10万人。显然现有动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表现在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网络和手机游戏开发人才以及动画营销与策划人才等方面更是缺口巨大。
因此,高职动画专业的兴起可谓生逢其时。但其在专业定位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与产业的结合度不够、动画专业师资匮乏、教育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
1 从动画业“叫座不卖座”现象看动画专业的发展瓶颈
据统计,国内动画漫画、游戏市场蕴藏着每年近10亿人民币的巨大商业空间。而我国动漫产业却处于投入大、产出小,“叫座而不卖座”的烧钱尴尬处境。因此,根据其现状,分析动画行业可行的商业运作模式,及所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动画产业链急需健全[2]。动画作为“艺术”产业,应有其文学艺术性、工业属性、科技属性与商业属性。因此,应该把动画做为一个商品、一个产业来经营。动画产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巨大产业链,包括原创、制作、播出、发行、中介、评价、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涵盖教育、生产、销售、技术、影视、通讯、管理等领域。然而,由于盲目跟风,中国的动画产业呈现业态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结构性短缺严重、产业链条脆弱不稳定等特点。在国外,动画产业成本投入的70%需要通过衍生产品来实现,如相关玩具、游戏、纪念品的开发、销售等,动画片的播出只占整个产业链很少一部分。而在中国,90%以上的动漫企业仅靠动画片的播出来维持生存,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从动漫产品的制作、播出、发行,一揽到底,面面俱到。除此之外,还有融资困难、盗版严重等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动漫产业缺乏高端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
二是原创产品严重缺乏。虽然国家政策鼓励原创动画,但从目前看来,国内真正“会讲故事”、能进行动漫原创的企业少之又少。相当部分的动漫企业,仅仅是对国外动漫进行“来料加工”, 靠“为他人做嫁衣”挣手工钱。比如所谓“航班片”[3],就是国外公司先画好动漫人物造型,定下基本故事基调或线索,然后拿到国内动漫制作企业,由一批具备绘画基础的年轻人填涂描绘,实行机械化“加工生产”。如此一来,国内动漫企业事实上沦为国外企业的“加工厂”,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市场和观众,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由于长期为国外动画进行加工制作,中国动漫并不缺少中期制作环节人才。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也就是说从事编剧、导演、造型、美术设计人才等原创型人才的紧缺,才是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
2 从动画业的主流观看动画专业建设的思维误区
2.1 业内“动画教育功能免谈”观
从本质上讲,动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文化[1]。因此,任何一种文化,其教育功能虽不是唯一的功能,但肯定是一种不可缺失的功能。
动画首先是以其优美、风趣、幽默、奇妙的特点,吸引了孩子们,也吸引了做为成年人的我们。使我们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为动画片的“文化俘虏”。优秀的动画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寓教于乐的媒体特征,已经不可避免的对我们形成了极强的文化渗透力。
国内动画片的成功典范《喜羊羊与灰太狼》,确实没有明确的提及“教育”功能。但是,这部片子对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区分和导向,是显而易见的。纯粹为了娱乐而娱乐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过分的强调动画的风趣、幽默等娱乐功能,刻意的淡化、回避甚至反对动画的教育功能,会使我们走进动画创作的死胡同。如果我们回避文化、回避教育,那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走出低俗,无法创作出象《花木兰》、《狮子王》那样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典作品。
当前,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泛滥于各电视台,很多动画片的字幕上经常出现别字。这反映了现在的动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心态浮躁、灵性不足、文化底蕴不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断章取义。做为创作者们应该知道,我们没有办法回避动画片这种文化的“教育与导向”功能,动画片中很多角色的行为、语言,甚至审美、个性等,将会不可避免的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这甚至可能会影响这一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在娱乐中,接受到很多错误的知识,或接受其中一些隐性的不良导向――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逆向教育。
2.2 业内“创意重于技术”论,应该如何映射于高职动画专业建设
创意应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故事创意,二是形象创意。创意是动画创作之始。没有好的创意,肯定没有能够流传的作品。《功夫熊猫》导演约翰・斯蒂文森就曾不客气的指出,“中国动画片缺乏梦想和想像”。
但是好的创意需要有好看的“载体”。创意应融合于动画制作的全过程,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离开创意谈技术,我们培养的是只会照猫画虎的工匠;离开技术谈创意,我们的动画创作将永远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这儿所谓的“技术”,应该包含了熟练使用动画工具、进行创作的工艺全流程。试想,动画技术落后,制作粗糙,画面不优美不精致,没有视觉冲击力,如何实现作品的创作意图?曾经看过一部水墨风格的三维动画短片,那么唯美,似乎没有教育功能,似乎也没有动画片常见的风趣、幽默符号。但是,这部短片的创作与制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水墨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制作软件的完美结合、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创作者如果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如果没有对色彩和意境的审美和表达能力,如果不能熟练的运用动画制作工具,那他也就永远没有能力那么准确的诠释出那个唯美的画面。
动画行业中广泛流行的“创意重于技术”的观点,应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认为动画行业里创意类人才较工艺流程上的技术型人才,更匮乏一些。因为目前国内大部分动画专业,主要集中在中期环节人才的培养上,“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4]。而从事专业CG总监、制作、编剧、导演、造型、美术设计等创意类人才十分紧缺,真正的动画师更是凤毛麟角。二是工艺流程上的技术型人才乏有灵气、创造性思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与国内动漫教育模式呆板,与现实脱节,注重技术培养,忽视原创力训练有重要关系。
因此,针对性的映射是,高职动画专业建设要解决好下述三个问题。
一是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问题,也即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意类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做为高职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动画设计与制作。做为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动画人才,无论是从生源素质,还是从师资、设备和学制上,似乎以创意为核心组织教学没有教育优势。因为好的创意需要有文学、美学的功底,需要有心理学与市场运作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念与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知识。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动画设计与制作的人才培养上。曾经有专业老师说过,我们要培养的是在动画制作工艺流程上某一个环节的熟练工,并且设想了令人神往的“动画工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