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改变学生态度的策略探索(一)
详细内容
摘要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学习发生很大影响。形成和改变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持积极态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面对并试图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以形成与改变学生态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教学学生态度策略
AbstractStudent’sattitudeaffectsalotonhisstudy.Changingthestudent’sattitudetomakehimbevigorousinstudyistheproblemwhichtheteacherhastofaceandtrytomanage.Thepassagediscussedsomestrategyforteachertochangestudent’sattitudeonstudy.
Keywordsteachingstudentattitudethestrategy
在教学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前提;学生已有的态度,对于学习与他的态度相一致的材料有助益,而对于学习同他的态度相矛盾的材料则有阻碍;学生具有积极态度时,学习材料通常不会同他的已有观念发生对抗,有可能同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形成更清晰、更牢固地联系,因而学习以后不易遗忘。因此,形成和改变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持积极态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面对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态度结构的态度策略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视为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具有认知的成分、表达情感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并认为人们努力在各种态度之间、特定态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成分之间保持一致。特定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倾向于一致,这意味着某个成分的变化将导致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影响学生态度的某一成分而使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
1、认知改变策略。学生对学习材料或某一课程,会在心理产生许多与此相关的认识和信念。这些认识和信念可能是关于该课程内容的,可能是关于该课程形式的,也可能是关于该课程结果的,还可能关于该课程与其他人或物的关系的,每种认识和信念在重要性上和在其效价的强度上是有差异的,它们的综合就形成了学生对该课程的不同的态度。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学生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认知来影响学生的态度,致使学生对学习该学习材料或课程形成积极态度,这就是认知改变策略。学生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认知的改变可导致对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喜爱,也可直接导致学生投入到该学习材料或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去。
多属性态度模式提供了改变态度认知成分的策略基础。运用多属性态度模式,认知改变策略的具体方法有:
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这种方法就是改变学生对课程某方面或几方面的信念。由于受先验经验或态度的影响,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习没多大意思、知识没多大用处、上课很无聊等。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信念,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讲授不断提醒学生该课程对其在某方面是“更好的”或“最好的”,如,对高职生来说,教师可以在课程开端介绍课程体系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相关度讲解;在开始讲授课程中某部分内容时,提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在某方面的意义或作用;案例选择时,贴近学生的实际。改变评价的关键是课程表现出对学生的意义。
改变学生对课程的相对评价。学生对课程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认识或重视程度,常常会看重某方面而认为这方面更重要,改变学生对这些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是认知改变策略的另一种方法。在高职中,有些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有些是专业课,还有些是通识课;有些是侧重学习职业知识,有些是倾向培养职业能力,有些是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强调这方面,说服学生更重视这方面。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新认识。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增加新的概念。可以增加一个以前被学生忽视的方面。例如,对高职学生,告知课程成绩40%~60%取决于学生的课堂或平时表现;考试内容着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等,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可以增加课程与众不同的方面,例如,告知学生本课程是精品课程;课程内容的许多方面是教师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看法等,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积极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课程。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看课程,如把课程看成是学生自己的某种资源,怎样拥有它、怎样有效利用它;从职业生涯角度看课程;从经济角度、消费角度看课程;从时间利用率上看课堂学习,等等。如果学生认同,就会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观点。
2、情感迁移策略。教师利用学生对某事某物某人的积极情感并把他们迁移到对于课程内容的好感上来,这就是情感迁移策略。这种策略,从原理上看,是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利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在教学中,可用的方法有:
给予学生不同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进步、与众不同的回答、个性的作业、闪光点等,予以积极的反馈,形成学生积极情感,这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喜爱,进而就会增加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喜欢的刺激。课件制作与呈现中,对于色彩、图案、动慢或音乐的选择,结构的编排,考虑学生的喜好或赏心悦目,逐渐地学生就会把与该课件形式联系的正面情感就会转移到课程学习上。
激发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情感。上课时,使用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课的激情与热情,以增加学生对上课的喜爱。上课所举的案例或例子与学生所关注或喜爱的对象、事物结合,使学生对该对象或事物的积极情感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也产生同样的情感。
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有效管理,以增加自身对学生的吸引度,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积极情感,进而学生就会把这种情感扩展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中去。
学生对课程的喜爱会增加他对课程的正面认识与评价,进而增加他们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度。
3、行为参与策略。行为参与策略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其他需要,如好奇、表现、成就等等,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对课程形成积极态度或改变学生的消极态度。因为,学习行为可以先于认知和情感而发展,导致认知或情感的形成,促使积极态度形成;也可以与认知和情感相对立的形式发生,导致认知或情感的转变,也促使积极态度形成。如一些实训类课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就在于学生的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策略,主要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一样,操作条件反射也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联结,但它强调强化物的功能和强化的时间。例如,如果学生出现积极的课堂行为时,立即给与鼓励性言语的强化,对课堂的积极态度就会发生。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批评或时间浪费或痛苦,则会对课堂产生否定态度。因此,行为参与策略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发生学习行为并同时确保学生感到这种参与或行为是值得的。
行为参与策略的具体做法除了实训类课程的实训法实验法演练法外,还可以是: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并予以检查;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来讲解;让学生举出与概念相关的案例或例子;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分析;让学生对某内容提问,并奖励问题提得最多的或最具特色的或最深刻的学生;促使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回答课堂提问,并给于不同的奖励,如主动发言(不考虑正确与否)给予最高等级、被动而正确回答了问题给予第二等次成绩、被动而不太正确的回答给予第三等次成绩、被动又错误回答记为差,导致学生积极发言;布置多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并给予及时反馈。
可以运用逐步升级技术促使学生发生学习行为、一步步进入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