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高职院校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一)

高职院校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一体化教学对汽车运用专业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文章分析了汽车运用专业的教学特点,论述了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探讨了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汽车运用 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人才匮乏,保守估计缺口超过80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219.9万辆,未来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在发达国家,汽修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由低到高结构比例为2:4:4,我国目前4:5:1。不难看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汽车专业从业人员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高级技师、复合型人才稀缺。
  
  1 高职汽车运用专业亟待一体化教学改革
  
  2010年1月6日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改革”。“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价值体现。然而现实的专业教育不能适应汽车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企业虚位以待与毕业生难就业的矛盾。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汽车运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质上要求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迁移”,各种原理和构造的教学只有在真实情境下,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各项操作也只有有了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和指导,“知行合一”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汽车运用专业的教学特点呼唤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2 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概念和优势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于一体,改变传统教学形式,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及技能训练于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于一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做”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最佳的效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增强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具有显著的优势。它注重培养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应用性人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它将职业资格的评价体系直接嵌入到专业培养中,具备了职业资格的内容和考核手段,凸显了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它以工作过程来“序化”课程体系,突出了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师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做”,去思考、提高,完善了学习情境的建设,强调了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及过程评价的考核观[2]。
  
  3 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汽车运用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
  所谓一体化教室是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下的“做中学,学了又做”感知,体会,掌握工作过程的“程序性”、“完整性”、“合理性”、“操作性”,“技巧性”获得岗位技能,又通过进一步的“课堂”分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的职业能力,是集“做,学,教”为一体的教学条件[2]。为保证一体化教学,应由汽车专业教研室牵头,协调学校相关部门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落实“一体化教室”建设。保证汽车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室和实习场地一体化,相关设备器材在课堂上能够直接演示。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配足和引进齐全的先进教学设备,建立健全完善的汽车教学室。在教学室中,除有一定数量的现代电教设备外,还应配有汽车专业的各类教学模型和实物;还要设置汽车专业实验室和汽车新技术室、计算机汽车模拟室等现代化教学室,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于一次性投入巨大的实训教学项目,可利用生产企业设备,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