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一)

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泰勒非常重视课程目标的研究,在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将近用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如何确定目标,泰勒的课程原理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泰勒的课程原理以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特性,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来源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泰勒原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 (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上承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下接具体教学目标,它的确立对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枢纽意义。在现阶段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改革中,人们往往重实践轻理论,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亡,对基础理论研究很少,因而在课程改革中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把握不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不明确,课程来源单一。笔者最近阅读了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谈一点对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设定的浅见。
一、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明确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够增强职教课程开发者、编制者的反省意识,提高制订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把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 (“发散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由分解的行为构成要素组成的职业行为能力正是“行为目标”取向的实质所在。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性,主要针对职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它的课程较之普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课程目标通常是劳动力市场的“晴雨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便于操作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正好与“行为目标”特点相近。
如上所述,“行为目标”价值取向是适合职业教育人才观以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特性的,但是,事实上任何一种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可能纯粹体现某一种目标取向,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偏重于“行为目标”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作用。特别是在终身教育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所培养学生不能仅仅是纯粹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具有健全人格,能适应未来变化.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劳动者。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正是“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表现性目标”目标取向所蕴含的作用。因而,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要采用多元整合的模式,以“行为目标”取向为中心,来整合“生成性目标”取向与“表现性目标”取向。
二、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来源研究
课程目标的来源是研究课程口标的另外一种视角。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课程开发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和复杂,自二十世纪以来―直为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课程开发人员所关注,在课程研究史上留下了许多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泰勒占了上风,在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中,用一种折中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此后,这三个方面成为人们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当然不能离开这三个方面,泰勒所列出的三个来源是我们探求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来源的基本框架,结合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职业定向性的特征,文章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社会职业生活的需要、技术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1,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以学生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直是课程理论一种显性观点。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课程最终的成功不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而且主要是以毕业生在职业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因而,对于职教课程目标而言,关注学生的需要主要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什么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内容上看,既包括“完整的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包括学生职业兴趣的需要.因为作为未来的社会职业者,首先要是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同时,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兴趣需要。从时间上看,既要满足学生当前职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怎样确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泰勒认为,我们只需把有关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可以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提示出教育目标。用常模的方法来确定课程目标虽然因为可能导致忽略学习者需要的个性差异而招到学者们的批评,但是笔者认为用常模比较法来确定课程目标可操作性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可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如何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一条可能的途径就是吸纳学生进入课程开发,使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方位了解学生,从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与兴趣中选择适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
2.社会职业的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人而融入到特定的社会中去.所以,确定课程目标理所应当把社会生活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泰勒把当代社会生活需求划分为“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7个方面,、在这7个社会需求方面,职业教育课程应重点关注哪个方面?可以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特性以及现代职教课程观来分析,职业定向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独有特性,职业教育课程不仅明确培养人才的层次,而且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其专业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职业导向的动态过程.强调职业所需的技能与知识的习得过程以及态度(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因而,对于职教课程目标而言,关注社会生活需要,主要是关注社会职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