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中职化工理论教材,何妨出“儿童版”(一)

中职化工理论教材,何妨出“儿童版”(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技校化工专业理论课,知识点较多,系统大而庞杂,有效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合格的化工技术工人。本文就教材、讲授、教师、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量身定制 想象力 门槛
  
  在中职学校里,与其他注重动手能力的专业相比,化工工艺专业有其迥异的特点。如焊接工人操作一把焊枪,就可以学到一门手艺,化工工艺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化工系统的操作工人,化工操作面对的是大系统,其特点是:(1)化工生产使用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种类繁多。(2)化工生产要求的工艺条件苛刻,技术复杂。(3)生产规模大型化。 (4)生产方式的高度自动化与连续化。(5)高温高压,低温深冷,易燃易爆,腐蚀性强,有毒有害物质多,安全要求高。
  对照化工系统对操作人员素质的高要求,技校招收的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文化底子薄,见识少,想象力有限,学习操作焊枪等动手科目不难,要求其接受和理解结构庞大,技术复杂的化工系统,犹如要求学龄儿童跟姚明学扣篮,要是没有必要的过渡期,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现在技校的化工工艺教材,一律是按技术资料模式编写的严谨面孔,罗列术语、理论、数据,需要读者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厚实的理论功底,才能通读,与学生年龄段的思维方式、现有知识水平格格不入,学生看书高深莫测,学得苦不堪言。由此想到一部美国的影片。片中的篮球架,都是根据各年龄段量身定做,儿童版的,降低了高度,孩子们只要正常起跳,就能作出扣篮等高难度动作,篮球也是儿童版,孩子们的练习上手很快。因为成人的篮球太重太大,孩子们投篮很吃力,会练出错误的手型,直接影响到其成年后的发展。
  面对成人版教材的孩子们,将如何应付考试的压力?唯有死记硬背。代价就是在最应具发散思维的年纪,孩子们表现的毫无想象力。如老师问简单的问题“密度大于水的化合物,放入水中将如何”,学生要么茫然沉默,要么人云亦云。可见以往所受的基础教育,密度仅是一个死的名词,而不是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概念。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最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一方面是复杂的化工技术,一方面是相对素质较低的学生,现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显得门槛过高了,不利于学生入门。我们是否应该做些变革,放下身段,降低门槛,接引学生进入化工之门?作为教师,可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量才施教,授课时以学生能理解为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挑选学生容易结束的内容作为切入点,用一些学生的多选一些切合学生的生活、喜闻乐见的例子,说话不妨贴近学生的模式。比如讲流态化理论,如果用图解法,先讲吹风筒、柴灶;到鼓风机,煤炉;再放大,就成了流化床。流化床技术也是这样发展而来。按这样的思路,讲的生动,学生就喜欢听,只要稍加发挥想象力,就能理解了看似艰深的理论。这样可以讲透教材的知识。要是开始就如此照搬教材:
  “……流态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般在容器中进行。在容器底部安装分布板,分布板上盛有一定数量的固体颗粒。当气体经过多孔板小孔通过固体颗粒层时,….固体颗粒开始膨胀松动,向上流动的气体带动每个固体颗粒都浮动起来……”
  用个学生常常说的词:晕!化工专家眼中的生动描述,在缺少阅历的学生看来,云里雾里,令其死记硬背则食而不化,过了就忘。这就是中职学生的现实。哪怕是教授这样对大学生讲课,要求马上理解也很难。
  成人能理解的东西,因年龄、学识的限制,更因难以长时间的专注,要这个层次的学生接受,其难度不下于球场上去扣篮。
  在编写教材时,是否也可以考虑,专门为技校生,尤其是初中生,量身定制。中学生不容易接受长篇大论,可以多用短句,可以尽量多用图解(彩图,照片,FLASH),多举例,用一些中学生的能接受的语言,减少费解的术语。化工讲的是(物质)变化的过程,换种思维模式,并不难生动描述,化工技术也可以“戏说”得明白。化工技术的原理,源于生活,教材也应该从生活出发,多讲身边的化学。现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初步理解化工,学习到化工生产的原理,和大致的过程。这是入门的基础。现行教材里,那些严谨的术语表述,是对成熟的化工人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