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证券其它相关>2006年银行为什么会高速成长(一)

2006年银行为什么会高速成长(一)

详细内容

²因素一:人民币升值预期释放信贷增长空间,上市银行有望维持20%的业绩增长。
²因素二:国有银行改革将继续优化资产质量,上市银行在贷款减缓增长和不良资产加速释放的双重压力下,不良贷款将略有增长。
²因素三:利率市场化将使加强资金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日益成为银行持续盈利的关键之一。
²因素四:“十一五”规划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明方向。银行中间业务有望逐步实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品种升级。
²因素五:上市后国有银行将面临资本市场约束,公司治理将趋完善。
²因素六:银行业全面开放将逐步加剧中外资银行竞争。但一段时期内中资银行长期取得的垄断经营优势,尚难被外资同业超越。
²因素七:金融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使银行利润创造透明化、市场化,进而加剧盈利能力的结构分化。
²因素八:税改有望提上日程,减税将使银行盈利大大增长。

2005年回顾
一、银行业05年经营特点
  (一)“宽货币紧信贷”格局下银行存贷款变化
  “宽货币紧信贷”资金格局下,银行存贷款增速差持续扩大;。银行间资金充裕,流通领域信贷供应持续紧缩。
  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攀升,迫使基础货币投放承受以外汇占款形式为主的扩张压力。而宏观调控的信贷制约和银行自身的资本约束等四大因素导致银行信贷供给从紧,造就“宽货币紧信贷”的资金格局:
  1、M1和M2持续背离,差距不断扩大。三季度末M2同比增长17.9%,创16个月以来新高,连续第四个月高于今年15%的增长预期,M1同比增长11.64%,增幅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维持低速增长。M2与M1自年初以来增速持续背离,差距从2月末的3.3%一路扩大到6.28%,折射银行间资金充裕,流通领域货币供应的持续紧缩。
  存贷款增速差距扩大,存差显著攀升,存贷比持续下降截至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速13.8%,保持低速增长;而存款增速除一季度略有下滑以外持续攀升,三季末19.08%;存贷款差额同比增速攀升至44.49%,增幅比上年底高15.7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比由去年5月的76.86%下降至今年9月的68.22%。
  (二)银行业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悄然演变
  三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比从年初的53.8%下降至53.3%,股份制商业银行份额则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15.3%;尽管国有银行垄断金融机构市场半壁江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24.4%的同比增速居行业之首,拉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同比增长19.3%,而四大行同比增长17.5%,延续04年以来的行业中最低增速,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三)整体资产质量大大改良
  国有商业银行独揽存款市场的局面悄然发生改变集中资产剥离大大改善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额回升,反映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但不良贷款率仍保持下降
  宏观经济增长减速,规模企业今年的利润增速继去年从41.56%的高点下降后进一步滑落至20.10%;企业亏损增速却逐季攀升,三季末同比增速达57.6%,比去年同期增幅上涨50.4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对银行的显著影响除抑制对信贷增量的需求外,则是加快信贷资产存量的风险释放。
而今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却呈现余额和比例双降的局面。三季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1.84%,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3.21%降至三季末的8.70%,下降4.5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得益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集中剥离呆坏账,使不良贷款比年初锐减35.40%,不良贷款率10.11%,比年初下降5.46个百分点,从而使主要银行资产质量获得较大程度改良;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更为客观地反映了宏观景气回落,企业资金流动性下降所带给银行的资产风险释放:不良贷款余额1531.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9亿元,增长7.5%,但不良贷款率继续降至4.51%,比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维持去年中以来的递减趋势。
(四)平衡资本消耗与资产扩张矛盾贯穿全年
  资本约束机制的信贷紧缩效应显现,明年上市银行将逐步解决资本经营瓶颈。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放缓引发“紧信贷”货币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在资本约束效应下信贷发放更为理性和审慎。资本约束对粗放式扩张的抑制效应显现,商业银行对平衡资本与高增长的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规定》限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于2006年12月31日前达到8%的下限。截止200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经超过3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70%。经历前几年的高速资本扩张,上市银行资本消耗比较充分,今年除招商银行外的其他A股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逼近或跌破监管底线,因受制于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暂时关闭,均面临或即将面临资本约束的经营瓶颈之困。各行明年将通过各种融资手段解决资本危机。
  (五)传统盈利模式开始转型,中间业务开创新利润增长
  1、银行卡业务加速发展,成为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据央行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6月,全国银行卡发卡量8.75亿张,前五大发卡机构农、建、工、中和中国邮政合计占比达75.93%。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发卡量达3600万张,占全国总发卡量的4.3%,发卡量全国第七;1至6月,全国银行卡交易额为24.06万亿元;四大行的占比达75.9%,招行以15.89%的全国最高增幅,将交易额市场占有率从年初的6.28%提升至8.2%。仅次于四大行排名第五。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持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达3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银行卡业务将进入高速发展和逐步盈利阶段。
  2、网上银行在成本节约模式下快速扩张。网上银行逐渐成为银行在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模式下,快速扩张业务规模的新工具。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从2003年的24.3万亿元到目前接近百万亿,两年连续保持100%的增幅。作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招行每年保持50%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增长,并于11月推出涵盖现金集中管理功能的企业银行5.0版;而截至今年10月底,工行以33.5万亿元的交易额成为国内最大的网上银行。
  3、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招行业务转型步伐领先。上市银行以招商银行为代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步提高。招行今年的强劲增长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67%上升到7.79%,在上市银行中份额达到52.48%。除民生银行外其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招行、浦发和华夏则达到40%左右。
二、银行业2005年发展热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
  国有银行海外成功上市,受到机构资金追捧,提振了国内上市银行股价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补充资本金、资产剥离、发行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等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中国建设银行于10月份率先在香港上市,倍受境外机构资金追捧,两次调高招股价,最终以每股2.35港元的价格募集资金79.8亿美元。发行价格仅低于招股价上限0.05港元,相当于PB2.05倍,远远高于此前1.59倍的预期,证明国际市场对国内银行投资价值的认可。在市场消化了大行海外上市对A股银行股价的压力之后,国有商业银行H股的成功发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上市银行股价。
  (二)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热情高涨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热情高涨,合作程度虽暂限于零售银行技术引进,但有望随外资入股比例上限突破逐渐深入。
  2003年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抢摊国内庞大金融服务网络的意图已经初露端倪。从收购频率和收购价格来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热情在05年日渐高涨,并以德意志银行1.92倍每股净资产高价入股华夏银行,GE金融2.09倍每股净资产高价投资深发展以及花旗对收购广发银行“志在必得”为标志达到一个高潮。中行计划明年上半年上市时售出15%股份,使外资股比例增至40%。而已占有一席之地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均不乏继续扩张野心:几乎每家参股外资行均有增持计划。而在此轮国内银行股权并购热潮中,境外战略投资者已经和即将掏出将近20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而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的高依存度决定了中国银行业比国际同业能更大程度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银行业的高准入门槛保障的行业垄断价值、长期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网点资源以及巨大的改善空间,都将使行业的良性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得支撑。因而外资完全有理由利用国内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契机抢占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先机。
由于外资入股比例受制于25%的限制,中外银行合作目前停留在以信用卡业务为主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引进层面,而对于核心业务管理参与有限。但随着未来外资入股比例上限实现突破,中外银行合作程度有望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