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艺术理论论文>关于沉寂中的艺术之花——决澜社评介(一)

关于沉寂中的艺术之花——决澜社评介(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决澜社庞薰琴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论文摘要】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
2O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危机与新生、破坏与创造的并存阶段,中国在经历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的新思潮也加快了向中国传播的速度。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着屈辱.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步改变了关于世界秩序的古老观念,并且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界也不甘落后,他们意识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必须从昏昧的状态中猛醒过来,摒弃颂风吟月的闲情逸致,打破因袭古典传统绘画之“旧”风气弥漫的中国画坛,以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传达民族的声音,承受残酷的现实之重。
  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使中国的艺术思想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西方各国从l8世纪以来各种艺术流派的内容,“新的艺术”、“外来艺术”尝试着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土壤,冲突、矛盾、混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决澜社应运而生。
  决澜社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有纲领的学术性团体,它标志着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开始。
  1930年,刚从法国留学回国的庞薰琴发起“苔蒙”画会,不久被查封。“观夫今日中国艺术界精神之颓废,文化之日趋堕落,辄深自痛心,但自知识浅力薄,倾一己之力,不足以稍挽颓风,乃思集合数同志,互相讨究,一、力求自我之进步。二、集数人之力或能有所贡献与世人”。1931年,倪贻德访问庞薰琴,“余与倪君谈组织画会事,倪君告我渠亦久蓄此意,乃草就简章,并从事征集会员焉。”
  1931年9月23日在梅园酒家,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庞薰琴和倪贻德为主,还有陈澄波、周多君、曾志良共五人,议定社名为“决澜社”,即怀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给颓败的现代中国艺术一个强大的波涛。并议于1932年元旦在沪举行画展,卒因东北事起,各人心绪纷乱且经济拮据,未果…。
  1932年1月举行第二次会议,会员渐增,出席者有庞薰琴、倪贻德、梁白波女士、杨秋人、王济远等共十二人,议决事项为:(一)修改简章;(二)关于第一次展览会事,决定于4月举行;(三)选举理事,庞薰琴、王济远、倪贻德三人当选。一·-A.事变,4月画展成泡影。第三次会议于4月在麦赛而蒂罗路九十号举行,议决将画展日期延至lO月。
  1932年lO月,在法租界爱麦虞限路中华学艺社举行决澜社第一次画展,同时发表决澜社宣言。有感于宣言.特摘录如下:
  环绕我们的空气太沉寂了,平凡与庸俗包围了我们的四周。无数低能者的蠢动。无数浅薄者的叫嚣。
  我们再不能安于这样妥协的环境中。
  我们再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毙。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的艺坛突然出现新兴的气象,野兽群的叫喊,主体派的变形,达达主义的猛烈,超现实主义的憧憬……
  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狂飚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决澜社带着希望,携着激情,在动荡、沉寂、混乱的世纪初成立了,他们因“痛感中国艺术界之颓废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于是集合起来,不避艰辛,不问凶吉,更不计成败,向前不息勇猛的前进,这是艺术革命的战士应有的常态,决澜社的同仁就在这种常态中奋斗着!”(王济远语)决澜社的勇士们一开始就是以“艺术的革新者”的姿态站了出来,肩负着中国新兴艺术的使命踏上了艰难的征程。从这份由倪贻德起草的艺术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决澜社的艺术主张:(一)反传统;(二)艺术为其自身服务;(三)鼓吹西方现代艺术。这份宣言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场,表现出了决不与传统艺术相妥协的精神,个性鲜明,锋芒毕露。
  一种艺术思潮、艺术主张总是要和创作结合在一起,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1933年lO月在上海福开森路世界社礼堂举办第二次画展;1934年lO月在上海蒲石路留法同学会举办第三次画展……决澜社的第四次画展,也是最后一次画展于1935年lO月,在中华学艺社举行,由于群众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能力的限度,使画展的接受群体太过局限,再加上充满战火的时局,最终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展览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参观者寥寥可数,冷落的局面与他们充满激情和热忱的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展结束之后不久.决澜社也宣告解散。
  对决澜社的发起人庞薰琴来说,它的解散是令人伤心的,而杨秋人却认为无论从整体或个人的发展来看,决澜社在当时解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决澜社解散的原因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且客观大于主观。(一)决澜社诞生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美术工作者(当然包括决澜社成员),不论何种艺术主张、态度,都是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也无瑕继续再对新兴艺术作深刻全面的尝试与研究(解散后,大部分成员到内地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二)决澜社的会务、展览活动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决澜社成员的创作多倾向于西方的现代派,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油画市场在当时并不繁荣,民众接受能力又有限度,所以其成员自身生存尚存在问题,何谈一个非赢利性艺术团体的运转;(三)决澜社成员没有认清当时的时局和自身的艺术,而且缺乏对传统绘画的考究而孤立了自己,从而使自身在艺术长河的学步中摇摆不定。他们对艺术只是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还没有形成中国现代艺术的强大实力。还有东西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也决定了决澜社的征程是艰难的、坎坷的;(四)正如决澜社宣言所说的那样.他们追求所谓遗世独立的“纯粹造型世界”、“纯粹艺术”,因而忽视了当时大众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能力。加之决澜社成员之间艺术追求不一致,各人有各人的艺术主张与方向,使之缺乏了韧性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