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式展开部中的音乐发展(一)
详细内容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是古典主义之大成者和浪漫主义之开先河者。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哲理性与斗争性。这些音乐上的特点实际上是来源于具有哲理性的曲式所涵盖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的。在能够表现斗争性的交响乐和器乐奏鸣曲中,无疑奏鸣曲式承载了表现斗争性的责任。而矛盾冲突的重中之重则集中表现在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之中。奏鸣曲式的中间的乐部称为“展开部”它是对基本乐思的发挥和丰富。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中的这个部分使不同的角色显现出性格上的不同侧面。可以把展开部比作严密推理的辩论,以合乎逻辑和令人信服的方法逐渐详尽的发挥最初的命题或主题。
展开部的长度是没有具体的要求,假如呈示部的篇幅很长,展开部也要相应更长。反之亦然,否则就会“头大身子小”。我们在分析大师的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中发现,很少是展开部和呈示部不成比例的。但是贝多芬的作品曲不一定。比如贝多芬第五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呈示部45小节而展开部只有11小节。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由于整个奏鸣曲的篇幅较为庞大导致展开部的篇幅比较庞大,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展开部在奏鸣曲式的三个部分中是最不稳定的,离调,转调使用极其频繁;音乐材料十分细碎,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展开部引自的材料可以来自于主部主题也可以是副部主题,也可以是全新的材料。通过这点贝多芬给后来的创作者留下了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对于结构庞大,材料细碎的展开部来说,发展的余地和创作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作曲家发展主题的手法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有限度的话,那应是作曲家的技巧和创作的的限度。通过仔细的分析贝多芬的器乐曲尤其是钢琴奏鸣曲,分析了几条主要的音乐发展手法可供参考。
一、改变调性
主题出现在不同于呈示部主题的调性上。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但贝多芬展开部的调性转换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离开主调的调性,其次向下属方向的调性作纵身的发展,最后要准备再现常用主部主题的调性的属和弦作为准备,同时也用属音作为持续音来期待再现部在主部主题在调性上的出现。
调性的频繁频繁转换,是展开部创作的关键。调性如果没有改变,音乐就像没有发展,在贝多芬奏鸣曲式中我们更是深有体会。再他第三奏鸣曲(C大调)的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展开部(92—139)接触的调性很丰富,依次顺序:D大调,g小调,c小调,f小调,c小调。在展开部最后停留再c大调的属和弦上,而这个属和弦扩展成为十个小节的段落。离开主调的调性再到下属方向的调性最后再现之前的属和弦,音乐张弛有力,对比冲突淋漓尽致。是矛盾中的统一也是一致性中的斗争性。
二、节奏、力度音区的变化
贝多芬在展开部中经常会改变重音或者节拍。首先他将旋律的呼吸点进行调整或者将正规的节奏改变为切分。这都是他常用的手法。其次压缩或者扩展标准乐句的长度,分裂常规的段落。在他的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中的展开部,开始是慢板的引自,从g小调开始,然后通过Ⅶ级的减七和弦的同音异名转换,转到e小调。从(139)小节开始展开部转回快板,并只用主要主题和引子开始的动机发展,但取消了引子开始动机的附点节奏。改变节奏,分裂常规段落。在《F大调第八交响乐》第一交响乐中可以将这种手法观察的更为清晰。有时,贝多芬也通过音区的转变给主题增加情趣,主题的性格通过从高音区变为低音区或从低音区变成高音区而发生着巧妙的不易觉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