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音乐论文>常德市老年业余合唱活动探究(一)

常德市老年业余合唱活动探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合唱是老年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老年合唱是常德市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摸索,探究。
【关键词】老年心理合唱训练方法
我国合唱艺术诞生在20世纪初民族内忧外患之际,相继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合唱曲,如《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祖国颂》、《我的祖国》等,这些精典的曲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至今还广为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合唱艺术不断发展,并逐步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当今,老人是群众性合唱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许多文化基础较好的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老年人参加合唱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03年12月,文化部和广州市政府在广州举办了“老年人合唱节”,老年人参与热情之高令专家和各界人士叹为观止。
常德,湘西北地区一座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的人们世代传唱丝弦戏。近几年,公园里、社区内不时传来老年人悦耳的合唱,老年人聚在一起唱歌已成20为一种新时尚,也成为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9月,在常德市纪念建国60周年合唱比赛中,老年合唱团以一首轻松、幽默而富有朝气的合唱曲《阿拉木汗》喜夺金奖。
据统计,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1.44亿,占全国人口11%,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大思想家孟子也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已成为社会力量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关心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怎样丰富和提高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人们日益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老年合唱团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新事物。
老年人心理特征:从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健康状况看,现阶段老年人所呈现的平均寿命长、健康余年短、疾病余年长、心理健康期短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健康状况。许多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或退出了家庭的主角地位,与同事的见面减少了,社会事务的参与减少了,一些家庭子女因忙于工作或组建自己的家庭而与老年人分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普遍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健忘,甚至幻觉和厌世等心理问题。按照当今许多社会学家的归类,老年人年龄基本界定在60岁以上。这一年代的人大多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些非常历史时期,饱经风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慢慢衰退,许多老年人伴有各种常见的老年病,受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社会参与机会减少了,社交圈子也缩小了,和年轻时相比,很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但他们从心理上更渴望与人交流,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音乐是缓解生活压力的净化剂:众所周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音乐对提高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品格。一些优秀的作品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熟悉并喜爱它,以此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合唱是情感交流的艺术,它以悦耳的和声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能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医治心理疾病。现代科学试验证明: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产生抗疲劳、助消化、降压、调理神经的作用。
参加老年合唱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讲求整体音色的和谐、统一。声部之间的均衡、协调,旋律与和声进行中的纵横交错、主次相衬,对称互补,主体展示,声音交替中的有序进行,指挥与歌队之间的默契配合,互相关注等等,无不对人的性格、情趣、意志、态度、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在合唱艺术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老年人参加合唱团使他们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圈子,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减少因老年孤独而产生的消极心态。有时外出演出或参赛,为了集体荣誉,他们会相互切磋歌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