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教学论文>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一)

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一)

详细内容

一、语篇及语篇分析理论
Widdowson认为语篇是为了获得语用含义而在口语中或书面上被使用的语言。黄国文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国内外的学者虽然给的定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语篇是一种语言单位,更是一种语义单位,它集形式与意义于一体,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
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宏观结构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M.Bierwisch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引入诗学研究领域。语篇的连贯与衔接视为文章的两种结构,连贯是语篇中语义内容的联结,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而语篇的连贯是通过衔接达到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围绕自己的写作意图来组织文章,那么段与段之间就存在一种意念联系,段与段之间的意念联系形成一种网络,而且每一段文字都有一个主题句,而该段的每句文字又是围绕该主题句展开,那么句与句之间也存在意念联接,也形成一种网络,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网络。衔接是连贯的手段,是一种有形的网络,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段: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在语篇中段落之间及句子间的意念联结属宏观结构特征,而语法结构及词汇手段属微观结构特征。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后,还需了解文章的详细内容,对文章的信息进行分析。信息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它们是信息结构的二元分析单位。为了更好地掌握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必须了解主述位结构,主位就是句子的首要成份,是句子所讨论的主要话题,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已知信息;述位是对主题的描写说明,是新信息。除了信息流程外还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了解的越多,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信息储存的越多,回忆信息能力就越强。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时,将传递的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和比较,当新信息与学生储存的已有信息一致时,学生就很快理解该篇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提供文章的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阅读的涵义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阅读者用眼睛获取直观信息,而对获得信息的加工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作者通过编码将所要表达的意义以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读者通过编码,得出书面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从交际语言学的观点出发,阅读实际上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首先读者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然后通过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推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要比直接获得语言信息要复杂得多。甚至有人认为,阅读是“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揣摩的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三、语篇教学的目标和策略
蔡基刚认为语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训练学生获得完全信息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许连赞认为语篇教学的目的既要引导学生通过捕捉表层形式衔接手段的正确用法,寻找深层的意义连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引导他们掌握衔接手段的正确用法,自己能组织连贯的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综上所述,语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要提高语篇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两种:口语语篇能力和书面语篇能力。Goodman1967年提出了“自上而下”的语篇教学策略。“自上而下”的策略能帮助学生掌握篇章的宏观结构,相对应的“自下而上”的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篇章的微观结构。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是比喻说法,“下”指的是语篇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是对语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这两种策略在于把握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为了更有效地理解篇章内容,要合理利用这两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