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动力问题(一)
详细内容
当前,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最让校长们头痛的是如何稳定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及如何在学校形成凝聚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问题。根据自己在北京岗位见习期间参观和考察二十多所学校了解的情况分析,我认为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认真研究促进或防碍教师积极性发挥的具体原因,因势利导,不断深化学校的改革,特别是动力系统的改革?协调好动力系统中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三个子系统的关系,充分发挥动力系统的功能,是学校校长们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物质动力
做为社会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动力作用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要端正对物质动力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校长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教学工作条件,以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要解决好经费问题。目前,由于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拿不出更多的钱解决学校困难,校长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预算外收入,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一现实要求校长不但要懂教育,而且还要有经济头脑,利用国家给学校的优惠政策和学校自身的人才、信息、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增强学校内部的造血功能,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努力使教师的收入在国拨基础上不断提高,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内部的动力。
要解决好分配问题。改革分配制度,是物质动力改革的关键,学校必须建立新的物质激励机制,以打破大锅饭,消除平均主义。纵观现行的结构工资方案,多是按劳动量分配,不是按劳动质分配,劳动质的区分仍是难点。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教师自评考核与学生评教、组织考核相结合,争取较准确地认定教师的劳动;同时,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量、数字区分教师劳动差异。学校考核评价工作如何,直接关系能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校长必须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做好。
关于精神动力
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精神方面的很多东西,往往是金钱买不到的。有些学校物质条件很好,钱也发了不少,校筹工资部分已超过了国拨工资,但教师积极性并不高,教学质量也上不去,这与精神激励机制缺乏不无关系。学校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凝聚精神动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确立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是衡量一个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因此,校长必须带领大家规划学校美好的明天,制订学校短期、中期、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规划确定后还要把它分解成年计划、部门计划和个人计划。这样,就使学校一切工作计划围绕一个工作目标,使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休戚相关,从而产生巨大的目标激励作用。
建立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人格激励机制。学校是育人的场所,通过干部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建立起良好的校风,这是育人工作成功的基础。所谓校风,就是领导的作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的统一体现,而领导的作风又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关键。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做知识分子的工作,光靠权力因素往往收不到实效,更多地需要非权力因素----领导的人格与业务水平。李瑞环同志说:“做人的工作,一靠真理,二靠人格。”校长和其它领导成员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淡漠个人名利,发扬严于律己、廉洁勤奋、无私奉献等精神风尚,以获得教师的崇敬、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