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习作的热情(一)
详细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想像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像,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信心,积累素材,激发兴趣。“我一定能行”的必胜信念,是学生快乐学习的精神动力,更是作文兴趣产生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必须重视作文的指导工作。对于如何做好习作的指导工作,我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教学。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
因此,习作教学首先要打破“一篇习作教学两课时完成”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的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前一周甚至前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可以是一个月。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不是“套话”,而是他们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与生活。
二、营造氛围,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广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我们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
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又要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是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命题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