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等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是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语文教师应从教材选编、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改革高校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校中是作为必修课普遍开设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原因在于有些人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其人文教育的作用。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综合文化素质则支撑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事实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需求和市场选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显得愈益重要。所以,我们不应简单地把大学语文教学归结为工具性,而应将它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研究,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教育。目前,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人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这些国家中出现了“汉语热”、“中国热”现象。而国内汉语教学的地位下降,大学生的汉语能力不强,人文素养亚待提高,这种反差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说,这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
笔者认为,如同高等数学是高等理工科院校的基础学科一样,大学语文应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纠正错别字与错误读音,也不是教授申请书、请假条等应用文体的写法,而是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所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整个人才培养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高校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高校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第一,从教材选编来加强高校语文教学。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高校语文课程教材可以选用一些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文和现当代的名家名篇,选编应该进一步提高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与人文价值。同时,应关注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选编一些国外不同时代经典的文学作品。总之,教材选编要强调选文的时代性、人文性和多样性。
第二,从教学模式来加强高校语文教学。
(1)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的选修课课程建设,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的学科结构。如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再开设一些“美学”、“文学名篇赏析”、“唐宋诗词鉴赏”等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学方法,调整考试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变过去的单纯灌输为师生互动。考试要以多元方式进行,可采取小论文写作、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的闭卷模式,以测试学生的理解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