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对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一)

对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主要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和发展历史、地震后灾民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基本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今后灾后心理紧急救助提供可行的方法支持。
  【关键词】地震 心理危机 干预 策略 方法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
  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
  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2.灾后严重心理问题
  灾后严重心理问题是指因受到强烈刺激而导致的各种身心症状,如持续时间较长,则属于较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这些症状包括目光呆滞、情感淡漠,有幻觉产生,思维与动作迟缓,有抑郁、孤独、狂躁、焦虑、易激动、产生语言障碍、甚至出现濒死感等,极端者可出现失聪、失明、失语、失忆、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在灾后严重心理问题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心理疾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人在遭受强烈的、灾难性事件后,在其后数月至半年出现心理障碍,主要的心理反应是在受害人心理上反复出现创伤性情景、过度警觉、噩梦、出现惊跳反应,并感到强烈恐惧、抑郁、焦虑、有强烈的无助与厌恶感,严重者甚至会轻生、犯罪等,这种心理障碍总是与人遭受的灾难相生相伴。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50%的人一生中有可能暴露于创伤事件中,但只有7.8%的人会产生这种疾病,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国学者从1995―1999年对地震诱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研究后发现:唐山大地震孤儿的发病率为23%;灾后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为6%,灾后三个月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到19%,三个月后则下降到7%,由此看来,对灾后应激障碍干预的关键期是灾后的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