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军人心理健康及评判标准(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生存的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增多。就当前总体来说,部队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也有个别官兵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而引发了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因此,探讨军人心理健康及评判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军人 心理健康 衡量标准
一、心理健康及衡量标准
1.心理健康的界定及其特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一定义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界定的。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笔者在此不予过多阐述。
心理健康实质上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2)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3)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4)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5)良好的适应能力。人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关于如何衡量一个人心理是不是健康,心理专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心理学家郭念锋和许又新也曾提出过十标准论和三标准论。不管如何设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但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六个方面:(1)智力。(2)情绪。(3)人际关系。(4)个人行为是否合理。(5)人格。(6)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