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行业经济论文>渝东古盐业探源(一)

渝东古盐业探源(一)

详细内容

摘要:渝东地区的盐泉大约形成于3500万年前的始新世——渐新世,分布在十几个县的广大区域,位于古人经常出入、必须光顾的河流岸边,容易被古人所发现。因此,渝东盐业是从古人在本能驱使下到盐泉处吸食盐水开始,在最原始的零点位上起步,经历了本能吸食、酝酿准备、自食起步、交换过渡、产业成熟五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渝东盐泉古盐业 五个时期

◇代表。


渝东地区因地质与地貌的巧合,致使盐泉从全区各地山麓流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为全国之冠。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江两岸的巫溪、城口、巴东、奉节、云阳、万县、忠县、开县、彭水、武隆、丰都、南川、石柱等十几个县内的溪河边,分布着数百眼盐泉。如再加上相邻之湖北省清江流域的盐泉,则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这一得天独有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我国井矿盐的发源之地。但这里的盐业到底始于何时,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就进行一次大胆的探索。以就正于学界。

诸多的历史疑点

随着对三峡文化和渝东盐业史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库区内开展的抢救性文物发掘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用这些成果与原有史料相对照,便会发现渝东盐业的真实历史与传统历史观点(即史料记载)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疑点。只有直面正视、认真分析、努力破译这些疑点,渝东的盐史研究才能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为此,特在诸多历史疑点中举出几个与盐业有关的疑点,来进行探索:
首先,是史料记载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距太大。早在20多年前,我就曾听到过一些传说,并看过一些史料,但总觉得这些传说及史料,对渝东盐泉之发现与盐业之起源的说法,不大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不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但又苦于没有证据,这个疑团便凝存于心……近年来,随着三峡库区内考古发掘的普遍展开,及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尤其是中坝遗址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又加上学者们对“巫咸国”和“巫臷国”的破译,这个疑团终于被解开,于是从未写过文章的我,便身不由己地加入到了渝东盐业史的研究中来。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差距究竟有多大,先来看忠县的盐业,据《忠县志》载:“旧有盐井溪,相传东汉关西夫子杨公伯超,见白兔饮泉,因而掘井,俗称◇、涂两井。”按此记载,忠县的盐业当始于东汉,但考古证实,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建成了商品化、专业化的盐业基地和经济集聚地,有两千多年的差距,这个差距实在大得惊人。另据《四川省盐政史》载:“大宁盐井始于汉,卤脉自宝源山麓,地属袁氏。”但山海经中的巫臷国,早在虞夏之时,就已呈现出一派“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的繁荣景象,较之“始于汉”的记载,其差距也是两千多年。其他各盐场起始时间的记载,均为汉初或东汉,有的还更晚,最早的记载也不过公元前316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断层和大跨度的时间差异呢?这也许跟巴国的灭亡有关,因为渝东地区远古时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跟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即相似又同步。相似是指民族的形成,都是以占有盐泉之利的民族为核心,逐步发展、壮大、兼并、融合周围其它民族,然后统一成一个大民族,走向强盛而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山海经》后认为,巫臷国与虞夏同时,巫咸国则在巫臷国之前,当与黄帝同期,这便是同步。任乃强教授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一书中说到:“按《山海经》所传,巫臷兴,亦当与虞夏同时,可算得上我国上古时期两朵并蒂花,但它所在地不似中原那样宏阔开展,而是一个狭促崎岖的石灰岩山谷地区,所以,发展到了农业优先的时代,便不能不为巴、楚文化所代替。”这里所说的“并蒂花”,就是指渝东先民的文化,是独立于华夏文化之外的另一朵花。因此,它的早期文化不可能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后来便随着巴国的灭亡而消失,成为历史的断层,直到秦国统一巴国后,渝东的历史才开始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所以,各盐场的起始时间都记为秦末汉初,这恐怕就是渝东早期盐业出现历史断层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不单是渝东如此,南方其它民族的历史亦如此,范文澜编写的《中国通史》中就讲到:“远古时代就居住在南方的苗、黎、瑶等族,都有传说和神话,可是很少见于记载。一般说来,南方各民族中最流行的神话是“盘瓠”,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记,吸收“盘瓠”入汉文化,“盘瓠”成为开天阔地的“盘古氏”。这就说明,南方其它民族的早期文化,也没有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就连“盘古开天”这个流传广泛、家喻户哓的神话,也是三国时期才入编进册,与渝东先民早期无历史记载的情况十分相似。
其次,在研究渝东的盐业史时,无不涉及到巴人,而研究巴民族时,又无不涉及到盐。在渝东,盐与巴有着密不可分的渊缘关系,“盐、巴”确实不可分,因为盐是巴文化的基础,而巴人又是渝东盐的重要开拓者,故有“巴盐”之称。但是,巴人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专家学者们也各持己见,至于谁对谁非,则不需评说,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会有个统一的定论。不过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巴人不管他来自何方,也不管他何时来到,自他来到峡江以后,便靠盐而兴旺、发达,直到兴邦、立国,靠盐的经营而建立起盛极一时的巴国,后又因盐而引来楚、秦相争,遭至战祸,直到灭亡,即所谓因盐而兴,又因盐而亡,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因此,可以说巴人从兴到亡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早期的渝东盐业史。但它又是一部不完整的渝东早期盐业史,因为渝东的盐业并非始于巴人,巴人是渝东盐业的开拓者但不是创始人,他所经历的只不过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从传说中的“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这几句对话中可以看到,在巴人到来之前,这片广大的峡江流域,已有鱼和盐的生产了,其产盐范围已遍及全区,并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可想而知,渝东盐业从原始起步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其间的历程难以想象,所以说,巴人涉足渝东盐业,距渝东盐业的源头还很遥远。
第三,前面提到的巫臷国“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以及“百谷所聚”的繁荣景象,和忠县◇井溪遗址所展示的经济集聚地的场景,虽然填补了渝东盐业史上很长一段空白时期,但仍然没有见到盐业的源头,因为这两处所展示的面貌,渝东盐业已经达到了商业化、专业化的程度,生产已有了相当规模,成为了古代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和经济集聚中心,距离源头仍然十分遥远。
最后,关于动物引泉的传说。笔者在渝东各地考察时发现、凡有盐泉分布的地方,都有一个动物引泉的美丽传说,可谓是有盐泉必有传说,但将这些传说汇集到一起时,便会发现,这些传说全是一个模式、一个样子、一个套路,连动物引泉的时间都很接近和雷同。都是讲:有猎者在某处或追赶动物至某处时,发现了盐水,然后挖泉成井,开始煮盐。不同处在于有的说是白鹿,有的说是白免,有的说是白羊,还有的说是白斑鸠,这样,人们就不得不对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至少有一些地方的传说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之作。其实,盐泉只要能够流出地面,是很容易被人类所发现的,因为盐水与泉水流出地面有很大区别:盐水是热的,有热气冒出;盐水有气味,赋存于盐层中的硫化氢等同生气,流出地面时,会散发出一种刺鼻的臭鸡蛋味;盐水是咸的,尝之味甘;盐水有色,因卤水的透明度差,呈混浊状态,加之卤水中带色粒子和杂质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不过,由于渝东地区的卤水性质基本相同,化学成分亦很接近,故卤水颜色的差异较小,多呈乳白(略带翠绿或浅黄),有的稍为发黑,清亮透澈的也有,但极个别,没有代表性;盐水流经的沟底,有杂质凝结的垢物附着,清淅可见;边沿部分被太阳晒后有白色晶体,十分醒目,它以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况且盐泉又分布在河流岸边,与水源长期相伴,是原始人经常出入、必须光顾的地方,很容易被人类所发现。至于本能问题,它是由体内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促使,所以,动物有嗜盐的本能,人也同样有嗜盐的本能,况且人还是高等动物,智商远远高于其它动物。不过,动物的一些器官经过长期的演变进化,对某些物体及其征兆特别敏感,再加上草食动物的觅食习惯总是头朝下,嘴接地,不停地在地面寻找食物,为区分食物与杂物,还往往先用鼻子闻一闻,或用舌头舔一舔,这样,就会先于人类找到盐泉,所以,笔者并不否认动物引泉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从本质上讲,动物引泉的传说是真实的、可信的。但关键不在于人类是否需要动物的引见来发现盐泉,而在于被动物引见的时间值得商榷。从目前已取得的考古成果了解到,204万年以前,三峡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盐泉已先于人类流淌了几千万年,而且在有人类活动的时段内,时间越往前推,盐泉的数量越多,人类接触动物的机会也越多。但可疑的是,为什么在长达200多万年的时间里,盐泉就在人类经常出入的地方流淌,却没人发现,也不去享用;其间,人体所需盐分又从何来;为什么在人类与动物长期相伴的日子里,都没有学会识别盐泉,一直到2千年前才有动物来引见,且各地都是在这个时期才见到动物来饮泉。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盐泉一旦被发现,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具有先进技术的人工井时代,那么人类在与盐泉和动物相伴的200多万年里,岂不是一直在长眠沉睡,而到了2千年前却突然醒来,猛然一跃,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显然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相符合。所谓传说,是指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叙述。一般说来,多数传说叙述的都是没有文字记录前的人和事,时间通常都很遥远,且时间概念也很模糊,往往用“很早以前”或“从前”这类词语,不可能具体到某一年。渝东各地盐场的传说,都是汉代以后的事情,这时,已有全国统一的文字,完全可以直接记录,不需再用口头来传承。奇怪的是,在有盐泉必有传说的渝东地区,却没有一处有直接记录。史料叙述其事时,前面都有“相传”二字,这就完全有理由怀疑,这些传说是秦汉以后,有人将远古时期的传说,与秦汉之后的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的产物。如巫溪大宁盐场的公元前316年,正好是秦国灭亡巴国的时间。云阳云安盐场的公元前206年,却恰好是刘邦到朐忍(今云阳及万县、梁平、开县的部分地区)的时间。由此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两个盐场的起始时间,就把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与古代传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这样的传说一经出现,其余各地便纷纷仿效,于是就有了全区千篇一律的传说。
以上几个主要疑点,笔者拟从史前时期渝东盐业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进行探索,以追根溯源,寻找一种科学的阐释。但就目前的成果而言,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就此课题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