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提高院系图书资料使用价值的关键(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图书资料信息化使用价值关键
论文摘要: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盘活院系图书资料的存量,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可以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最快捷、最直接的图书资料服务;可以加强图书资料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0引言
图书资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这种工具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和创造先进文化。“创造”是它崇高的、最终的目的。这种“创造”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将图书资料信息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并将其知识内容转化为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这种“转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一步一步走向简洁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造纸技术使图书的装帧形式逐渐由简策式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取代了以抄写为手段的复制方式,使装帧形式又由卷轴式发展为册页式;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图书信息资料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图书大量产生并变为信息资源的理想成为现实。
如何发挥院系图书资料这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从而提高其使用价值呢?最关键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图书资料信息化。何以谓之,析其如下:
1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盘活院系图书资料的存量,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
院系资料室藏书以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为主。这些纸质文献通常是摆放在书架上。但有些或因出书年代久远、书架容量限制而被打入“冷宫”;或因管理人员的调换而长期被“冷落”……一句话,它们的存在被忽视,价值被埋没,它们成了一堆可有可无的“死书”。这既是这些书籍的悲哀,也是图书管理人员的罪过。
图书资料信息化就是按照现代信息管理的具体要求,运用电脑、网络等载体和手段,把多年汇集起来的、处于长期“休克”状态的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激活,把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图书资料信息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系统的现代信息。又通过电脑网络建立发散型的信息传输通道,可以把这些经过整理的图书资料信息非常流畅地输送给相关的老师和学生,只要他们一打开电脑,这些信息就能快速、全面、具体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
院系图书资料室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够拥有全国乃至国际某些专业学术会议等的非正式出版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①学科动态方面的最新信息。②教学科研的进展情况,教师先进的教学科研经验和成果如本系出版的图书讲义、练习册、科研报告等。学生学习、科研的体会、获奖情况和建议等。这些非正式出版的资料看起来显得粗糙、零碎、欠成熟,但它具有新生性、预示性、生动性。
院系图书资料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网络中心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为读者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并使这一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相互贯通、有相当规模的情报信息联合体,组成既有各专业资料室文献馆藏的分目录数据库,又有图书馆与各专业资料室馆藏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如此,一切孤立的、呆滞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图书资料便在一瞬间变成了“文献资源共享”中闪耀个性光辉的、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从而可以使整体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2图书资料信息化可以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最快捷、最直接的图书资料服务
院系图书资料室汇聚了丰富的专业文献资源,具有专、精、深等藏书特点,被人誉为教师掘“金”的富金矿山。传统“沉寂”的纸质图书资料不能满足进入现代化阶段的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急切需求,再加上它分类的有可能不科学性等多种原因,常常使教学和科研进展受到严重影响。院系图书资料室要改变这种落后现状,实乃当务之急,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