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税收政策(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辽宁省工业发展现状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曾具有相对优势的辽宁工业,在开放条件和市场体制下不断受到冲击,工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在全国的地位逐年下滑。本文在剖析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基础上认为,经过多年努力,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调整、改造任重道远;就业和再就业矛盾加剧,城市产业工人贫困化问题日益尖锐。为此,笔者提出了促进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词: 辽宁老工业基地 结构调整 税收政策
一、辽宁省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省工业具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在国家实施倾斜式工业化发展战略前提下,辽宁工业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体,涵盖工业行业40个大类、197个中类、607个小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工业占据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510.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213.3亿元;实现利税550.3亿元;实现利润235.4亿元。近年来,辽宁工业在各产业部门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见表1)。
表1辽宁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第一产业<>12.6<>10.9<>10.8<>10.8<>10.4<>第二产业<>48.0<>49.4<>48.6<>47.8<>47.5<>第三产业<>39.4<>39.7<>40.6<>41.4<>42.1
资料来源:《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3)。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断影响,辽宁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辽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排序逐年下滑,由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第2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9位(见表2)。
表2辽宁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占全国比重<>在全国位次<>1978年<>1998年<>2003年<>1978年<>1998年<>2003年<>8.86%<>5.61%<>4.69%<>第2位<>第5位<>第9位
资料来源:1978年、1998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3年数据根据200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而得。
(二)辽宁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②
逐年下降,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0.87%下降到2001年的0.84%(见表3)。
表3 各省市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
<>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北京<>0.93<>1.16<>上海<>1.11<>1.30<>湖北<>1.10<>0.88<>云南<>0.72<>0.79<>天津<>1.10<>1.14<>江苏<>1.37<>1.31<>湖南<>0.99<>0.76<>西藏<>0.36<>0.30<>河北<>0.89<>0.91<>浙江<>1.32<>1.33<>广东<>1.13<>1.31<>陕西<>0.75<>0.64<>山西<>0.68<>0.53<>安徽<>1.21<>0.80<>广西<>0.96<>0.72<>甘肃<>0.74<>0.60<>内蒙古<>0.66<>0.61<>福建<>1.13<>1.05<>海南<>0.86<>0.76<>青海<>0.59<>0.48<>辽宁<>0.87<>0.84<>江西<>1.00<>0.69<>重庆<>···<>0.76<>宁夏<>0.74<>0.68<>吉林<>0.75<>0.80<>山东<>1.05<>1.19<>四川<>0.91<>0.70<>新疆<>0.61<>0.79<>黑龙江<>0.70<>0.78<>河南<>0.96<>0.82<>贵州<>0.63<>0.57<><><>
资料来源:南振兴《省际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三)辽宁工业竞争力优势逐渐减弱,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由1995年的5.61降为4.89.而广东除1995年和1996年略低于江苏外,自1997年起一直居全国第一位,其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从1995年的11.70提高到2001年的14.82(见表4)。
表4各省市区工业竞争力优势系数(%)
<>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年份<>1995<>2001<>北京<>3.00<>3.21<>上海<>7.65<>7.70<>湖北<>3.90<>3.25<>云南<>1.66<>1.24<>天津<>3.27<>3.18<>江苏<>11.85<>12.00<>湖南<>2.53<>1.81<>西藏<>0.01<>0.02<>河北<>4.03<>4.03<>浙江<>6.32<>8.31<>广东<>11.70<>14.82<>陕西<>1.44<>1.38<>山西<>1.75<>1.45<>安徽<>3.14<>1.89<>广西<>1.71<>1.10<>甘肃<>1.08<>0.87<>内蒙古<>0.99<>0.88<>福建<>2.78<>2.98<>海南<>0.23<>0.21<>青海<>0.23<>0.21<>辽宁<>5.61<>4.89<>江西<>1.49<>1.04<>重庆<>···<>1.15<>宁夏<>0.28<>0.29<>吉林<>1.93<>1.91<>山东<>8.32<>9.70<>四川<>4.67<>2.44<>新疆<>0.93<>0.93<>黑龙江<>3.09<>2.56<>河南<>4.18<>3.89<>贵州<>0.74<>0.69<><><>
资料来源:南振兴《省际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四)从出口的角度看,辽宁省工业竞争力较差。一是辽宁省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辽宁省的出口额从1990 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11亿美元,增长了几乎1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41%;而同期全国的出口额则增长了4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4.15%.2001年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全国的出口额仍增长了6.8%,沿海省份中最快的是浙江省,增长了18.2%,而辽宁省只增长了2.4%.二是辽宁省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其附加值低,竞争力差(见表5)。辽宁省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远高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天津和山东,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17个百分点。在辽宁省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间产品或原材料产品,如钢材、石蜡、纺织坯布、锌锭等。三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还没有构成出口的主体,生产领域的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2001年辽宁省高新技术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是15.7%,低于全国17.8%的平均水平;机电产品出口曾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最近几年在全国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从1991年4.57%下降到2001年的3.4%.辽宁省主要出口商品换汇成本高于其他沿海省市,六大类出口商品平均换汇成本与福建持平,高于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高换汇成本使辽宁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处于劣势。
表5 2000 年辽宁省出口构成与全国及沿海省市的比较
<>项目<>辽宁<>全国<>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天津<>初级产品<>27.86<>10.16<>3.75<>3.26<>3.36<>8.93<>21.71<>10.60<>15.78<>工业制成品<>72.14<>89.84<>96.25<>96.74<>96.64<>91.07<>78.29<>89.40<>84.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五)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与先进省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总资产贡献率(6.42%)提高了0.8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8.61%)下降了1.85个百分点,而成本费用利润率(3.31%)下降了1.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43次)下降0.03次。与外省市比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5.27%)分别比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低26.5~95.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6.42%)分别比黑龙江、浙江、山东、福建、上海、江苏低3.77~11.4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4.09%)分别比浙江、山东、福建、江苏、广东低6.14~15.7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31%)分别比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福建低2.59~19.95个百分点。
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点与重点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实施了“结构调整、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并采取了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制力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使工业经济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经过多年调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工业所占比重虽高,但多以传统产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全省目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比为10.3:50:39.7,轻重工业之比为21.9:78.1.
2.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发展不足。目前,全省工业国有经济比重高达70%以上。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则更少,经济缺乏活力。2001年,辽宁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全省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有13户,全国500强企业也仅占18户。200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达到8818.23亿元,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增加了1047亿元。但是由于历史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良资产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更加困难。2002年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3497亿元,总负债2331亿元;其中资不抵债的企业308家,总资产199.29亿元,负债269.82亿元,平均负债率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