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审计论文>现代审计活动中的行为研究(一)

现代审计活动中的行为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个体与群体组织的一系列有序的行为,而审计行为与其它行为一样,需要进行科学与合理的规划、领导、组织和控制。因此,在现代审计活动中,必须注重对审计行为的研究,把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加审计群体的凝聚力,促进审计组织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审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行为科学是通过研究一定组织中各种行为的特征和规律,科学地预测、引导和控制各种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抑制和消除消极行为,努力提高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一门科学。现代审计活动正在由传统审计向科学审计过渡,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对现代审计活动中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既有助于各行为主体按照自身的行为规律去对待和处理每一项属于自己的审计工作,也有助于协调自身与其他各行为主体与审计活动有关的工作事项,以理顺审计活动中各种行为关系,减少或消除磨擦,加大和强化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优化审计程序和方法,规范职业行为,强化职业道德,明确法律责任,从而多角度地控制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实现预期的审计工作目标。

  一、审计人员的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是以个体为行为主体的行为,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审计的个体行为研究,要从剖析作为个体的审计人员的内在需求、心理特性与行为动机来揭示其行为规律,从而全方位地激励和调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审计的组织目标。

  按照A.H.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所阐述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依次寻求以下五种需要的满足,即物质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审计人员的衣食住行等个人消费与个人的生活费用支出密切相关。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工资福利是劳动付出的回报,数额往往是有限的。行业之间的攀比可能促使审计人员情绪波动,甚至发生审计人才的流失,影响审计队伍的素质。同时,手中权力滥用所带来的好处(如受贿等),也可能构成一种诱惑,致使部分审计人员物欲膨胀,损害了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目前,随着审计活动经济监督作用的不断体现,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和关注被誉为“经济卫士”的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问题,各级各地审计机构都在努力改善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条件。但是,单纯的物质追求永远是无止境的,对此必须依靠审计人员的道德自律和纪律约束来抑制。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审计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建设,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审计职业道德准则,并逐步由靠外界约束制约的“他律”转化为依靠审计人员内心道德和职业责任的“自律”。

  当物质的最低需要的满足可以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时,安全需要变得突出起来。审计固有的监督性与批判性很少带来他人善意的理解,相反,经常会遭受嘲弄、冷遇、对抗、行政干涉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缺乏安全感的审计人员思想趋向消沉,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中显得“顾虑重重”,严重影响了审计行为的有效性。对于审计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国家已通过立法来保护审计人员的执业安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根据美国的管理学家梅奥的“社会人假设”:“人的主要工作动机是社会需要,个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仅有次要意义”。所以当审计人员的物质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时,应更多关注他们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现代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高层次需要包括交往的扩展、精神的充实、充分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审计机构作为审计行为组织,如何在满足个体需要与实现组织目标两方面获得“双赢”,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动性。“激励”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对每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使每一个行为个体处在最佳的行为状态,并以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最终促使其实现共同的审计群体行为目标。激励有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目标激励、考评激励、业绩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方式。在不少审计组织中,都采用了考评激励的方式,在制定了科学化的考核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考核制度,使各个审计人员的业绩公正地计量出来,从而实施有效的激励。另外,在审计组织中一般应多采用奖励激励而少采用惩罚激励,因为奖励激励的正面刺激比惩罚的反面刺激更为有效。如果在审计组织管理中正确认识这一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就可以找到最佳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奖惩方案,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