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一)
详细内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对此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审计,它是审计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内部审计。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
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内审工作权威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
但其行政性太强,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使得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不能自主地开展工作,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而且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工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型”与行政待遇的“内靠型”,使内审人员很难进入角色。久而久之,内审便失去了权威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内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扩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内审对象逐步扩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内容,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风险相应增加。
内审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的不确定性。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采取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能会舍弃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而这可能导致一些影响审计意见正确的程序被放弃,使审计结论出错,引发审计风险。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本身就蕴藏着较大风险。
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内审人员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