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征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谐发展 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全面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之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对于我们坚持这一道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统一。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发展的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协调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协调发展之路,协调区域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经过对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江泽民指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通过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农村政策一直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004年至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农业投入,落实惠农政策,加快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逐步走上农村现代化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十分重视把对内搞活经济与对外开放相协调,他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有利于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有利于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在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