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资助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
详细内容
【摘要】贫困生资助是充满爱心与正义的善事,又是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更是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责任工程。事实表明,资助工作只有遵循自愿、务实、尊重、公平、规范的基本原则,才能把惠及贫困生的好事实事真正办好办实。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工作;基本原则
贫困生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高校和家庭的一道难题,可谓是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资助工作就显得严肃而又复杂,既涉及资金和物资问题,又涉及心理和隐私问题,既涉及学校和家庭,又涉及政府和社会,成为一项事关重大的责任工程。资助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注意尺度,不遵循基本原则,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使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而在精神上遭受折磨,从而挫伤自尊心,加重自卑心理。为了避免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贫困生资助工作就应该遵循自愿、务实、尊重、公平、规范的原则,把惠及贫困生的好事实事真正办好办实。
一、自愿原则
贫困生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慈善组织以及社会名流、普通百姓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资助工作,体现出社会各层面对贫困生的关爱。在社会力量参与的情况下,自愿原则就成为充分保证资助方和受助方选择权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开展助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础。
遵循自愿原则应该从资助方和受助方两个方面去把握。就资助方而言,指他们是否有实施资助的自愿,资助多少的自愿,资助钱或物的自愿以及如何实施资助的自愿,还包括挑选受赠对象的自愿。就是说,在是否资助、额度、方式、对象等等方面他们有绝对的选择权。学校一定不能抱着为贫困生做善事的想法而搞强性摊派,或是进行劝捐,或是硬性指派资助对象,有的可能碍于情面硬着头皮答应,有的有可能拒绝。这种违背他们自愿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一定程度上会伤害他们对学校的感情,甚至造成他们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怨言与反感。就贫困生而言,指他们是否有接受资助的自愿,选择资助方的自愿,而这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如果资助方提出的资助条件过于苛刻,甚至带有歧视性,贫困生感到人格上、心理上难于接受,就可能选择放弃。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贫困生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经济困难,主动放弃别人的资助。作为学校,也应该充分保证贫困生这种选择的权利。
二、务实原则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更是一项求真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作秀,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务实的原则。
一是学校要务实。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急躁、浮躁的情况,如对贫困生总体情况掌握不准,对特别贫困与一般贫困、表面贫困与真正贫困也分得不清。务实首先是要摸清贫困生的真实情况,包括人数比例、家庭情况、贫困状态。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发布贫困生的情况,介绍学校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困难,以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学校要有所作为,采取各种务实措施解决贫困生问题,而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社会的资助方面。二是资助方要务实。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百姓,在作出资助决定前都要慎重考虑,不要冒然行事,特别是要做到量财资助,资助数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都要适合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企业不要雷声大雨点小,甚至为了形象策划的需要而搞炒作式的资助。三是贫困生要务实。自己的贫困情况一定要真实,不能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甚至用获得的资助款去进行不当消费,要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对善良和诚信的亵渎。另外心态要务实,把解决贫困问题的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能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并且要用感谢他人、回报社会的心态接受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