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高原训练理论诸方面的发展(一)

高原训练理论诸方面的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高原训练可划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宜。16 00m―2400m为适宜高度, 1800m―2300m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 训练安排的好 ,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海拔高度 竞技高峰

Abstract Altitude training is indivieled inte threeperiods. whhich are adaptation S ystematiss practice afterthe altitude training I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foreignresear chers think that an altitude of 1700 to 2400 metres issuitable.But chinese scholars consider t hat suitable altitudeis about an evelation of 1600 to 2400 metres.The best is 1800to 2300 metr es by China's elite athletes altitude trainingpractice.On the basis of


近30年来,世界各国对高原条件下的训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欧美一些国家在重大国际比赛前对优 秀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已形成传统。美国、原民主德国许多优秀运动员还进行“仿高原”训练或“模拟高原” 训练,以及“低压舱”训练。美国著名马拉松选手萨拉萨尔利用“氧分压有氧训练器”进行仿高原训练,两次 创造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多次获得重大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我国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也要进行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的作用是肯定的。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完善。当前,对高原训练的高度、持续时间、下山参 赛时机、适应高原训练个体差异、高原疾病……等仍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和搜集掌握的 有关信息资料,以及笔者教学、训练过程的需求,对部分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以分析综述。
1 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及持续时间
高原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这个过程是有其不同目的和任务的。
第一阶段:适应训练阶段
高原训练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这个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时间和总体训练效果。通常的 做法是到高原后进行适应训练,而我国著名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实践,一改到高原后再进行适应的习惯 ,提出适应确定在上高原前,应在低海拔先进行1―2周的准备性适应训练,主要是在低海拔进行大量的,有一 定强度要求的有氧耐力训练,然后调整3―4天后上高原,在去高原的途中,利用火车停站时间进行短时间跑的 练习,从低向高逐步适应。笔者为这种适应设计了去最终高原训练基地前进行阶梯形适应性训练模型(见图1) , 这样缩短了高原适应期的时间。为系统训练阶段争取了时间,到高原后再进行一个短暂的适应,负荷量逐渐 加大、尽量保持一定的强度,以免发生力量损失的危险。
上高原后适应阶段的长短与高原训练的次数成反比,数次后持稳定状态,个体之间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 适应一般需3―5天。这一阶段除适应高原环境,消除时差,旅途疲劳、适应高原缺氧的刺激外,有氧代谢训练 要增加,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 为下阶段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原阶梯适应训练模型
第二阶段:系统训练阶段
这个阶段是到高原训练后的第2―3周,经过适应训练后进入系统正规的强化训练,训练量可恢复到平原训 练的水平,尽可能地提高强度,这个阶段要因人而异,要注意观察运动员训练次日的血尿及其它生理、生化指 标,如无血尿,心率及其它有关指标正常,无过度训练症状,说明这个阶段训练量与强度是适合的,如果某些 运动员机能状态不佳,或出现伤病,则需要诊断治疗调理,然后才可进行系统正常的高原训练,以保证高原训 练的质量。
第三阶段:高原训练结束前训练
这阶段一般在结束高原训练前的7―10天, 此时对运动员要全面观察和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测试与 评价,检验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否达到高原训练的最高要求。马俊仁教练从高原训练实践中认为,高原训练可 以上强度,而且在结束高原训练前经过大强度的测验和比赛,返回平原后能大幅度提高成绩,马俊仁的这一观 点,对高原训练有着极大的启示。
三个阶段只是宏观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运动员个体间还存在着差异,但这三个阶段在高原训练过程中是 存在的,必需的。
在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问题上尚无定论,但至少4周以上, 主要因为在高原上训练要使机体由适应到增强 的过程。但也不是在高原上训练时间越长就越好,因为高原对训练负荷产生制约,特别是负荷强度制约较大。 高原训练身体反应大,易发生伤病,血尿和心电图异常现象,一般在高原上进行训练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 宜。
2 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与训练负荷
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海拔越高越好,太低身体机能提高达不到理想效果;太 高也会影响正常的训练负荷,血红蛋白虽然会增多,但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系统阻力增大,负荷难以提高, 甚至导致健康水平下降。
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有不一致的地方,对年轻选手和初上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对女子中长跑选手的适宜高 度尚有争议,但总体看国外研究中1500m―2400m高度是共同认可的理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