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泌阳县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一)

泌阳县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一)

详细内容

摘要 介绍了泌阳县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河南泌阳
  
  玉米病虫害在泌阳县发生的种类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褐斑病、粗缩病、矮花叶病、茎腐病、玉米螟等[1]。现将其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病害发生特点
  一是玉米叶部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锈病、褐斑病、弯孢叶霉病等,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在田间,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症状为叶片上产生大小不一的黄褐色、褐色的病斑,损害叶片绿色面积,严重时病斑密布,愈合成大斑块,造成叶片干枯,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二是病毒病。主要有粗缩病、矮花叶病。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多在玉米5~6叶时出现,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宽、短、硬脆,且密集丛生,植株生长缓慢、矮化,仅为健康株的1/3~1/2,病株根系少而短,易拔起。矮花叶病主要由蚜虫传播。主要在玉米幼苗至抽穗前感病,叶片是条点花叶状,显出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三是玉米茎腐病。一种是真菌染引起的茎腐病,一种是细菌性茎腐病。真菌性茎腐病又叫青枯病,其症状特点是地上部分萎蔫,叶片自下而上或向上而下突然青枯,叶鞘基部变为褐色,并有萎缩现象,茎基3~4节明显失水,逐渐干缩,果穗下垂,根部空心变软,须根减少,皮层易剥离。最后全株干枯,严重时不能抽穗。此病的发生与玉米的生育期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主要在灌浆末期至乳熟期发生,如遇低温多雨天气、光照不足或雨后猛晴、排水不良,土壤积水,影响根系生长,会暴发此病。细菌性茎腐病又叫茎基腐病、烂茎病,发病初期在玉米茎基部的叶鞘上,出现梭形、水渍状淡黄色病斑并逐渐扩大,向叶鞘内加深发展,侵入茎秆,使茎秆腐烂,病部软化发粘,有腥臭味,重者病部下陷,使玉米倒折死亡,其他部分常不表现症状。
  1.2虫害发生特点
  一是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是多食性害虫、钻蛀性害虫,初龄幼虫集中到玉米心叶中蛀食,心叶被穿蛀,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这是玉米螟造成的典型为害状[2]。雄穗抽出后,幼虫就钻入雄花中为害,雄花衰老后,继续食害其穗柄,往往造成雄穗基部折断,雌穗出现以后,即转到雌穗为害,取食花丝和嫩茎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嫩籽粒。有的则蛀入茎部,虫孔外常有锯末状虫粪。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造成减产。玉米螟在泌阳县1年发生3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为害夏玉米,7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危害盛期。二是蓟马。主要集中危害玉米心叶,初期玉米心叶长出后,表现失绿、叶尖和边缘干枯,叶片上布满白色长条状斑点,心叶发粘,后期成秃玉米,心叶干枯,上面有光亮的胶状物。玉米3~5叶是蓟马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三是蚜虫。俗称腻虫。苗期蚜虫为害心叶,受害严重时造成死苗,穗期因蚜虫排泄“蜜露”而引起煤污病,在叶面形成1层黑色霉状物,使玉米减产。玉米蚜藏于心叶,在叶面不易找到,随着心叶的展开,玉米蚜也转移至新生叶为害,同时展开叶面可见到1层密布的灰白色脱皮壳。蚜虫苗期可与粘虫、斜纹夜蛾、蓟马等害虫混合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