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猪瘟发生与防治探讨(一)
详细内容
作者:李杰飞 高红起 何志强 王汝明
摘要介绍了猪瘟的流行特点,以及在目前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建水县养猪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猪瘟;流行特点;存在问题;防治对策
建水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养猪是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对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工业建设、出口创汇,以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猪瘟是目前危害猪只最大的疫病,了解猪瘟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有效预防并及时防治猪瘟病的发生,是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根据近几年建水县猪瘟的流行新特点和发生原因,就猪瘟的防治作以下探讨,以供实践参考。
1猪瘟的流行特点
1.1流行病学
猪瘟属于国家一类动物疫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区域性流行,后变为零星散发。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凡食入被病猪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就能被污染。污染的猪舍、运动场地和饲养器具也能传播猪瘟。此外,还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肉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促使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猪瘟在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在短期内,可造成广泛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可呈零星散发。近年来猪瘟常以非典型、慢性,甚至隐性的形式出现,给剖检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实验室检查方可确诊。
1.2临床症状
1.2.1典型性猪瘟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者较多。体温呈稽留热和驰张热,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畏寒,常挤卧在一起,行走不稳,后躯软弱,消瘦。眼常有脓性分泌物。腹下、四肢以及口唇黏膜等处有点状出血点、斑。先便秘后腹泻。病程1~4周,死亡率在70%以上。剩下的一般都成为“僵猪”。2008年9月,建水县临安镇永善村委会18组养猪大户谭建春家发生了猪瘟,有40多头双月猪症状同上,究其原因是未注射猪瘟疫苗。此疫耐过的仔猪只有6头,已变为僵猪。
1.2.2非典型或温和型猪瘟,是近些年发生的主要形式。持续感染(亚临床隐性感染)猪瘟病毒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持续向外排毒。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则表现为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不发情或不孕等。
1.3发病日龄
仔猪先天性感染(胎盘垂直感染),出生后吃奶无力或不吃奶,衰弱、拉稀便,陆续死亡。也有的在1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偶有发生先天震颤(俗称抖抖病)。
1.4确诊困难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在实际生产中难以确诊。病毒为单股RNA型,呈球型,直径为40nm,有囊膜。在诊断中往往与猪的其他障碍性疾病(例如猪的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SPRRS病)混合感染,要借助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防治阻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