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一)

近代华北农家经济与农具配置*(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资本在农业资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布不均。经营规模较大之富裕农户对农具投资较多,因此拥有较多的农具及役畜;经营规模较小的贫困农户则缺乏大农具及役畜,常几户合资购买、共同使用。贫困农户常向富裕农户借用农具及役畜,从而对富裕农户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

[关键词] 近代华北;农户;经营规模;农具配置


学术界以往对近代农业生产工具所作的研究,但是多数集中于农具的构造、形制、构成部件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自然科学属性以及考古发现等方面,而较少从社会经济学层面上加以关注,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加以探讨的就更少。这是因为“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耕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使用者的社会生活。”[2] 正是由于不同学科对于同一个社会事物的学术兴趣点不同,他们所观察的层面和角度也不同,常常会忽视了作为日常生产活动所必备的物质设施的经济学研究,因此就会出现某些学术空白,出现某些长期被学术“遗弃”的未垦地。

农业工具设施,是“镶嵌”于农民日常生活之中,与具体的农村社区之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经济状况等紧密联系。本文以近代的华北农村为研究重点,以实证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就农户的农具投入及其在农户经济收支中的比重、不同经济状况农户的农具拥有差异以及农户配置自农具的社会经济要素等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农具投资在农户收支中的比重

近代的华北,农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意外势必出于借贷。”[3] 山东潍县,一个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4]

农家的经济支出,多用于生活尤其是用于饮食。据李景汉1928――1929年对河北定县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物费用为167.9元,占总支出的69.2%,燃料费19.6元,占8.1%,房租费18.5元,占7.6%,其余各项杂费21.7元,占8.9%。 又据1937年日本满铁调查班对河北昌黎县前梁各庄、平谷县大北关村农家的调查,生活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72.2%、62.6%。[6]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农家的大部分经济支出都用在了生活费用上,除了生活费之外,还有礼仪、娱乐、家具、医药、卫生、教育费用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北,农民的借贷也有70%――80%以上是为了生活消费。[7] 可见,农家投资于农业生产的资金是非常少的。

我们可设想,精明且能干的农民每年总要尽量的在仅剩下不多的资金里存起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但在少得可怜的农业资本中,农具的比重有多少呢?

据田中忠夫的研究,农具资本只占农业资本的1.0%――3.7%,各地的农家经济富裕程度不同,其比例略有差别,其中河北盐山的为2.2%[8] 。

我们再看一个卜凯在河北盐山的调查数据:[9]

每一自耕农场主所投资本之数量及其分配表(1921――1925,单位:元)

调查之县|购进土地|当进土地|房屋|牲畜|树木|杂项|农具|总计
平乡|674.26|33.75|200.05|21.91|32.96|3.94|11.03|977.90
盐山(1922)|402.29|40.30|184.87|34.88|32.51|49.90|17.63|762.38
盐山(1923)|1225.38|33.81|171.83|51.03|15.71|42.62|41.27|1581.65


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家的农业资本多数投在了购买土地上,平乡、盐山(1922)、盐山(1923)购买土地的资本分别占农业总资本的68%、52%、77%。若是把当进土地与购进土地一起计算,则分别是72%,58%,79%,而农具却仅占1.0%,2.0%,2.0%。土地是农家投资的重点,对于农具的投资非常少。

二、农具资本与土地经营规模

若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大,农户就需要比较齐全的工具,如清代山东的经营地主太和堂拥有耕牛九头,驴、骡各四头,四牛犋家什两套,木制双轮大车一辆,单轮大土车两辆,单轮小土车八辆,耕、耩、锄、割等农具齐全, 71拥有铁犁,耧车,扇车先进农具。而贫佃农户由于经济的穷困,根本不能购置和使用这些大型农具。在即墨县浮山后村、胶州湾口薛家岛之大洼村一带的中、贫、佃农就是用构造简单的三角“铁铲”耕地或播种。直到一九五七年十月为止,在青岛郊区浮山所及浮山后村一带,还在使用这种铲头。据当地老农民说,他们那里“自古以来就用这种铲头”,解放前浮山后村三百五十户人家只有三、四架耧,而且统统归地主富农所有,一般中、贫农户“土地少(只有三至五,七至八亩),不值得买,也买不起”。[10]

近代的华北,大部分农户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小且分散。以河北定县为例,10290农家内,种地不满10亩之农家计3625家,占35%;10―29.9亩者计3530家,占34%;百亩以上者仅220家,占2%。每家所经营的土地,又分为数块,甚至十余块,散布于村之各方。地块距家之远近多在二里以内,亦有距三四里者。某村竟有农户的地块多达20块,不仅地块分散且每块地的面积也不大,某村200家农户共有田地1552块,不满5亩一块者有1070块,且其中不满1亩一块者有49块,1―1.9亩者有233块,2―2.9亩者有329块,3―3.9亩者有250块,4―4.9亩者209块,5―5.9亩者有370块,超过10亩一块者仅有112块。[11] 土地如此细碎、距住宅的平均距离如此之大,这也限制了大农具和役畜的使用。让我们看看经营耕地规模不同的农户,其拥有农具的差异。

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拥有农具情况表[12] (单位:件)

――|大农具|整地用具|播种用具|中耕用具|收获用具|脱谷用具|调制用具|运搬用具|养畜用具|其他
50亩以上|4.2个|8.2|6.4|8.8|6.2|6.9|14.2|4.1|1.7|3.9
50――40亩|3.5|6.5|6.7|6.2|3.2|5.0|9.7|3.2|2.2|3.0
40――30亩|2.5|5.9|5.6|4.8|3.0|2.9|8.5|2.7|1.3|3.9
30――20亩|2.0|6.6|5.1|5.6|3.1|3.3|7.3|2.6|1.2|3.1
20――10亩|0.8|4.5|4.7|4.3|2.2|1.7|5.0|1.9|0.9|2.0
10亩以下|0.4|1.6|3.1|3.7|2.2|2.5|3.8|1.6|0.5|1.6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营规模的缩小,农户拥有的各类农具也在减少。经营耕地在20亩以下的所有农户所拥有的各类农具与经营耕地在20亩以上的所有农户所拥有的各类农具相比,其比例分别为9%,22%,32%,31%,28%,23%,21%,27%,21%,25%,由此可见,经营耕地在20亩以上的农户拥有着绝大部分的农具,他们拥有农具的种类也比较齐全。小农户所拥有的各类农具中,以大农具为最少,这主要是因为大农具价格高,小农负担不起,再则小农的耕地规模小,作物收获量也少,没必要使用某些大农具,使用一些简单农具便可完成各种农事操作。如犁,有些小农户从不用犁耕地,一直用镢头刨地,再则在打场净粒时,也可用一把木锨来扬场,而不用扇车,再则如需用到大农具,也可向富户借用,并且有些农具就是村里的公共用具,如碾,所以用农民自己的话说:“不值得买,也买不起。”[13] 并且,用一笔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开支去买一个大农具,如犁,来耕种那仅有的几亩地,是极不划算的。

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大,农户拥有的农具也增多,其对农具的投资也增加。因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很强,错过了节气,则作物会减产甚至绝收。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农场,需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农事操作,这就要求其必须拥有全套工具。大农场主不仅拥有数量多的工具,且其拥有的农具都是质量比较好的。让我们看一看随着农场面积的扩大,农家对于农具的投资有何不同。

按农场面积大小分组以示农具资本百分率之支配[14]
项目|家畜|农具
|10亩以内|1.0|1.2
|11至20亩|4.0|1.8
|21至30亩|4.3|2.2
|31亩以上|5.7|2.8
150家总计|4.6|2.3

农场面积增大时,农场投资于农具和役畜的比例亦增高,这是因为农场面积大后,所需的农具及役畜增多,小农场投资于农具及役畜的比例小,这主要是因为小农场所需的农具及役畜少,并且小农场常向大农场借用役畜及农具。

根据农场面积大小分组平均每亩农具资本之价值[15]
使用之项目|家畜|农具
|10亩以下|0.40|0.47
|11至20亩|1.31|0.59
|21至30亩|1.42|0.71
|31亩以上|1.61|0.81
150农家平均农场面积每亩之价值|1.43|.072

大农场由于其规模效应,其平均每亩于农具及家畜之投资,应低于小农场平均每亩投资于农具及役畜之价值,但此处反比小农场高,这是因为小农场常向大农场借用农具,再则小农场的农具不多,不全,而大农场的农具多且全且质量高。

以上我们了解了农场规模的不同,其对于农具的投资的差异。但各类农场到底拥有哪些农具,不同规模的农场拥有的农具种类有何差异?让我们来看看农具在农家的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