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话语的流变与美学的关联(一)
详细内容
提要:本文简述的现代性话语的出场语境及其演化,从现代性话语与美学的关系考察了美学现代性中西内容的异同,并由此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美学中的不同运用进行了初步的勾勒和提出了自己的询问。
关键词: 现代性话语; 审美自主性; 现代性话语的领域差异
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现代性话语在中国学界日益高涨,不知不觉间已经形成了中国学人宏大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任果一个具体领域,如果想提高一下视野,或达到一种深度,方法之一,就是把一个具体的问题与“现代性”相挂钩,这么一“挂”,世界感与历史感都出来了。正因为“挂”的传统业已有之,我们的这一组文章,也靠这“挂”的惯例而名正言顺地出场。既挂之,须思之,感恩图报,这一篇短文,谨对我们得以靠挂出场的现代性话语本身,作一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学理反省。
一现代性话语的出场语境
现代性话语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学界出场,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两极对立的政治斗争。按苏联图式,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这样的制度指标,苏联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西方还在资本主义,苏联先进,西方落后,而西方则拿出了现代性理论,人类历史是从前现代走向现代,这里,现代与前现代,除了政治、人权指标外,经济指标占了重要的地位。按此标准,西方已经现代化了,而其他文化包括苏联,还在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中途,因此,西方先进,其他文化(包括苏联)落后。这两套话语,在现实中都有意识形态斗争的功能。现代性话语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学术,人类历史演化的规律究竟是怎样的?以什么样的指标作为衡量一个社会的先进尺度才算科学"在现代性话语出场的两个原因中,在政治意识形态斗争方面可以自说自话,在学术层面却必须讲事实,讲道理。正是在后一方面的推动下,非西方社会逐渐接受了现代性话语,文革后期,毛泽东把中国定位在第三世界,属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定位,周恩来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四化”成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理想蓝图,接受了现代性话语的主要之点,现代性作为一种主要思考范型,随之就在中国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的启蒙思潮提出的主要口号(文明与野蛮、理性与愚昧)和主要论题(异化、人道主义、主体性),都是在现代与前现代这一总框架中提出来的。但这时的现代性话语还停留在社会-文化的大主题和大方向上,没有进入学理追问和学术研究层面。
二现代性话语成为新型的宏大叙事
20世纪90年代,政治上是两极冷战的终结,学术上后现代与全球化话语到处弥漫,西方学界对现代性话语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在质的规定性上,典型代表有哈贝马斯的《现代性:一个尚未完成的工程》和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等,在面的广阔性上,典型的有库玛《现代社会兴起:西方社会和政治发展诸方面》和卡列尼斯库《现代性的五大方面》等,这样,现代性成了一个宏大叙事:一,它是与人类历史形形色色传统社会相对的一种新的形态,正是在与传统的对照中,确定出现代性的新质;二,它包括所有自现代性兴起以来的诸不同阶段,近代(从17世纪到期19世纪末),现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从1960年至今);三,它关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切方面;四,从这样一种宏观视野来看,同后现代话语是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反现代性话语也是现代话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现代性话语已经占有了一个思想的制高点,而且可以将之运用到一切方面。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当学术话语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由传统与现代、政治与经济、东方与西方等等的多项对立转到多方对话的时候,现代性话语正好以一种总括性!包容性!深入性的模式,进入到中国学术领域。现代性话语既可以用来总括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总体历程,也可以用来研究这个总过程中出现的各个主潮,于是有了清末的现代性、五四的现代性、革命的现代性,还可以用来研究各个领域的状况,可以有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思想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可以有城市现代性、机构的现代性、体验的现代性,这样,现代性话语之所以具有魔术师一样的功能,在于:一,它讲述了社会转型中一种新质的发生和发展,由此可以把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包容了进来;二,它讲述了社会在一种新质推动下进行转型的过程本身,由此可以把由新质带动的转型中的各种现象包括进来;三,它在进入现代转型过程的现象本身之时,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复杂性就出现了,由此,现代性就不仅是对一种新质的肯定,而且变成对这种新质兴起的变化结果的思考,从而进入了对现代性本身的审视,这样一来,现代性的负面结果也进入了现代性话语的总体之中,并得到了相当的突显。正因为有了这一多样而丰富的内容,一方面使现代性话语成为一种真正的宏大叙事,另一方面又使这种宏大叙事不同于以往的宏大叙事。以往的宏大叙事,整体部分紧密相连、逻辑组合前后一贯,现代性话语的宏大叙事,包含着现象的丰富性,内容的异质性,集合的矛盾性,性质的换位性。落实到具体的领域,可以看到,这一家现代性与那一家现代性,讲得不同,这一方领域讲现代性与那一方领域讲现代性,颇有差异。现代性话语之所以有了如是的特征,从时代方面来说,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和全球化阶段,从思维方式来说,现代性话语吸收了当代各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于其中,比如,它可以用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的方法,把全球纳入一个整体来进行言说,它可以用加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把传统看成是现代人运作中的传统,它可以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现代进程中的人类学意义,它可以用人类学的视野,去叩问现代进程给人带来的幸福感究竟如何,,这样一种带着后现代特征的现代性宏大叙事,多方面地进入中国学界,并对中国的学术话语产生多样性影响,当然也影响到中国美学,那么中国美学是怎样接受和怎样运用这一话语去言说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