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克梅蒂的素描方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现象学式的直观 具体描绘 未完成品状态
论文摘要:贾克梅蒂用现象学式的直观,在视觉和意识的不断感知和流变的过程中,通过抹去重画、反复描绘的方法,直指物象存在的真实状态,以追求新的表现方法。
2002年夏天,当我在香港艺术馆第一次看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贾克梅蒂的素描时,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一个苹果、一个杯子和一把椅子,如此平凡的物象,在他的视觉方式中竟然能表达得这样动人心弦。于是,我便自觉地走近了贾克梅蒂的素描作品,探索他的素描方法。
贾克梅蒂1901年出生于瑞士,他的父亲是瑞士印象主义画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1922年贾克梅蒂定居巴黎,他早期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后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但从1935年开始,他便主动切断了与这个时髦运动的联系,重新回到自己的故乡,从事绘画和雕塑工作。1966年去世。
那么,走近了贾克梅蒂的素描作品,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在贾克梅蒂的素描作品中,大部分是描绘了他自己工作环境中的物象,这些物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却被他直觉地表现出来,他千方百计地在人与物之间寻找一种关系,希望得到一种共同语言,并按照自身的理解去创造新的表现方式。
贾克梅蒂的素描始终结合着他在观看过程中的具体描绘。贾克梅蒂这样说过:“绘画艺术只是一种看的方式。”他又说:“重要的是避免一切先入之见,试图只看那些存在着的东西”。这里的“看”,其实就是现象学式的直观,强调要返回事物本源,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描绘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地限制在直观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现象,抛弃一切主观的视觉经验和意识成见,完全依靠本质的直觉去观察物象,或者说是用眼睛去思考问题,努力寻找出一种最接近自然的视觉形象来,就象初生婴儿一样纯真地观看世界,完全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去发现所表现的物象与整个环境的关系。这些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来说又是何等困难!但贾克梅蒂却孜孜不倦地实践着用本质的直觉去思考问题、观察物象,并把自我完全融入于物象之中,用主体的心灵去聆听物象的心声,因此,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象,超越了自我。
贾克梅蒂的素描从一开始都不是预先设计的,随着他观察时间的推移,在视觉和意识的不断感知和流变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和肯定他所追求的东西,他把握对象,直指物体存在的真实状态。贾克梅蒂曾经说过:“写实主义在于原样模写一只杯子在桌上的样子,而事实上,所模写的永远只是它在每一瞬间所留下的影像。你永远不可能模写桌子上的一只杯子,你模写的只是一个影像的残余物。当我看一只杯子,关于它的颜色,它的外形和它上面的光线,能够进入我每一次注视的,只是一点点某种很难下定义的东西。这点东西可以通过一条条线,一个个小点表现出来,每次我看这只杯子的时候,它好像都在变,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变得很可疑,因为它在我的大脑是可疑的,不完整的。我看时它好像正在消失……又出现……再消失……再出现……,它正好总是处于存在与虚无之间。这正是我所想模写的。”
贾克梅蒂的素描力求在静止的画面忠实记录着描绘对象不断变化的过程,捕捉对象自身的存在方式。在人物写生的过程中,模特儿所摆的动作有时难免会有移动,贾克梅蒂为了想要准确地捕捉模特儿的外形,就用线条在画面上来来回回进行调整,做到及时修正模特儿微小移动的形体变化,贾克梅蒂不介意直接在画面上修改,他倒是认为这些改动不正是让你能看到他绘画的整个过程吗?
因此,贾克梅蒂每次作画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上一次画的物象删改、抹掉,再按此时的感觉去重画,再抹掉,再重画。贾克梅蒂认为这种通过抹去重画,反复描述的方法,会大大加深了他对描绘对象的理解,体验着他所认知物象的真实。贾克梅蒂的这种描绘方式,使得充当他模特的诺德时常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心想是什么缘故使得贾克梅蒂的创作如此艰难,如此缺乏自信?诚然,贾克梅蒂这样反复的工作,并非他犹豫不决,而是他精确的演绎。所以,贾克梅蒂所描绘的画面到处呈现出不断修改过的密密麻麻的铅笔痕迹,并形成了痕迹叠痕迹的效果,画面看起来完全是草图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