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研究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学科地位、主要内容、与当代一些重要国际关系理论派别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论方面对西方学者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体的梳理,指出西方的研究既有客观的一面,能为国内学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提供借鉴,同时也有不少错误,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了剖析和驳斥。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帝国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应该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学科地位
西方学者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学科地位时,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究竟有无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绝大部分学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例如,马丁・怀特认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并没有对国际政治理论作出系统的贡献,惟一接近国际政治理论的是帝国主义论。[1](P1)罗伯特・吉尔平也有同样的看法:“尽管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为一种全球的经济,但他并未发展一套系统的思想理论来阐明各种国际关系,这一重任落在了后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肩上”。[2](P45,54-55)金伯利・杭特切斯(KingberlyHutchings)在《国际政治理论:反思全球化时代的伦理》(InternationalPoliticalTheory:RethinkingEthicsinaGlobalEra)一书中称,总体上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写多少与国际政治相关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际政治的鼓舞人心的著作是自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到今天的世界体系理论。[3](P63-76)
尽管如此,西方学者还是都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怀特划分了国际关系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革命主义在近现代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4]乔舒亚・哥德斯丁(JoshuaS.Goldstein)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主义视角的重要体现。[5](P8-10)迈克尔・多伊尔(MichaelW.Doyle)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同列为解释战争与和平的三大范式。[6]同样,也有很多西方学者视帝国主义理论为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例如约翰・瓦斯奎兹(JohnA.Vasquez)在《国际关系经典》(ClassicsofInter nationalRelations)一书中节选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部分内容,作为国际关系的经典文本之一,与多伊奇、摩根索、沃尔兹等人的文献并列。[7](P261-264)马丁・格里弗斯(MartinGriffiths)也视列宁为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作家。他在《国际关系的五十位重要思想家》(FiftyKeyThinker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一书中介绍了列宁的生平、革命生涯,并详细论述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后人的评价。[8](P134-137)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也被西方大学列为国际关系专业课程的必读书目和考试书目之一。[9]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上,西方学者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理论,而且还应包括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国际政治思想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另一种意见认为除了前述内容外,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国际思想以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依附理论等都应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
多伊尔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1)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2)富有洞察力地关注世界政治体系中的不平等;(3)提供了最具体和完备的关于世界政治的动力理论;(4)提供了关于世界政治是什么的富有吸引力的和原初的概念;(5)提供了不同于其他解释传统的具有争议性的解释范式,即马克思是第二意象论者,从国内结构进行解释,而列宁是第三意象论者,从国际结构进行解释。他认为马克思的国际政治思想由四个部分组成:国际主义基础、发展理论、帝国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的扩展)、战争与和平理论(资本主义国家关系)。[6](P320-323)库巴尔科娃和克鲁斯克沙克(V.KubalkovaandA.A.Cruickshank)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的有关观点进行了总结:(1)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2)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3)资本主义国家从前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润,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4)社会主义国家同前资本主义的关系马恩没有明确阐述,但作者引用别人的观点推测认为,即使无产阶级在欧洲掌权后也会对这些地区推行殖民主义;(5)未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马恩也没有谈到,但作者同样预测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作者分析了马恩之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的三种视角:(1)认为国际关系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联系的范畴,如帝国主义和世界经济理论都认为国际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部分;(2)民族等特定领域已经成为独立力量的观点,以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为代表;(3)国际关系很大程度是独立于经济力量的观点,以修正主义领导人伯恩施坦为代表。作者系统论述了苏联和中国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认为在马恩之后,和平和国家的生存在理论中已成为优先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关心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更关心作为个体的生存;同时强调指出,中国和苏联对国际问题的分析方法都是民族主义的视角。[1]这一点倒和斯蒂文・罗森(StevenRosen)和沃尔特・琼斯(WalterJones)有相似之处,他们也认为,苏联和中国的观察国际问题的视角都受到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影响。不同的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观点已经超越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因素而占据优势地位;而中国则受到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代历史的影响。[10]马格特・拉特(MargotLight)在《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TheSoviet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中系统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和平共处理论、殖民地理论、民族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苏联的实践历程和苏联外交的实际做法进行了对比,认为苏联国际关系理论既坚持了某些马克思主义传统准则,同时也违背了某些准则,并处于矛盾之中。[11]
西方学者关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内容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小约瑟夫・奈认为马克思主义持有阶级冲突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导致战争的预言。[12](P1-13)沃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中对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进行了论述和评价。他首先扼要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对战争与和平分析的内容:废除国家意味着消灭战争、战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联系、社会主义永远消灭战争。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持有这样的观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比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更为重要,并且论述了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党与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来临之际所作的决策、理论调整和实际努力。[13](P107-136)吉尔平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与现实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的联系在于都认为国家为财富和实力进行的斗争,以及国家力量的不均衡发展都是国际冲突和政治动乱的关键所在。而两种理论假设所依据的人类动力基础、国家理论以及国际体系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强调既从国内又从国际水平上分析国际分工的结构和性质,但又认为,经济相互依存不是惟一的或最重要的国际关系。[2](P63)罗伯特・基欧汉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世界政治的表面现象时,采取了与现实主义者相类似的范畴,例如权力是至关重要的,控制着经济、军事资源的霸权周期性地主导世界体系。[14](P168)
在方法上,库巴尔科娃和克鲁斯克沙克认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共有特色包括:(1)摒弃分离经济与政治的分析方法,而坚持用政治经济相结合的方法;(2)不是将国家而是将阶级作为主要分析单位,认为阶级斗争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动力;(3)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家体系可能被视作是由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或者是由全世界范围的阶级冲突所决定的,或者被世界整体体系的需求和动力所塑造;(4)国家体系通常沿着主要阶级构成的方向日益碎片化并不断趋向分离,同时认为马克思从总体上拒绝使用国家体系,而以世界社会指称国际关系(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1]
杭特切斯也对马克思主义观察国际社会的方法进行了概述,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对人的个性进行具体的是好是坏、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尤其摒弃那种简单的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是意识的决定论,而代之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决定论,特别是将其溶入与人类生存的生产与再生产方式斗争(密切相关)的注解之中。[3](P64)
小约瑟夫・奈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单位进行了界定,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国家中心论,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反,同时注重从国内政治来分析国家行为,认为国内社会性质类似的国家行为相近,并通过考察国家的国内组织,来预测国家的对外政策。[12](P64-65)吉尔平则对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对比,并对后者在方法上进行了这样的评价:(1)这些思想均建立在对人及对社会的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因此,无法通过经验加以验证;(2)某一种思想的错误预言总可以通过引入对某一特定假说的分析而得到辩解;(3)三种思想观点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分析水平是不同的。[2](P53)
西方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进行了评价。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概念上显示矛盾,例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对外理论逻辑体系,在苏联是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全民国家、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国际法律和不同社会经济体系的和平共处,中国是李大钊和毛泽东的民族―阶级理论,南斯拉夫则是社会主义不结盟运动。[1]吉尔平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注重国际政治变化,因此也是有价值的;在解释国际体系的动力时强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作用。[2](P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