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伦理道德>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一)

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需要 马斯洛 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超越性需要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来探讨道德需要与个体各个需要层次的密切关系,从而说明关爱、利他、真诚等各种美德不仅是社会的强制性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密切相联。努力让人们认识这种密切联系,唤醒人们对于道德需要的自觉,乃是道德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人的需要是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乃是促使其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实现道德人格发展的心理内驱力。因此,道德培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于道德需要的自觉程度。在此,我们结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探讨道德需要与个体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就教于方家。
一、人的需要与道德需要
在个体的’}\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行为活动的源动力,在维持个体与环境、社会平衡的过程中,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需要产生的起源分类,有个体为维持其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生理性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性等等;有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性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友谊、权力、求知、审美、道德等等。按照需要的对象来分类,则可分为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等物品以及生产资料、文化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交往、友谊、尊严、尊重、求知、审美、道德的需要等。
道德需要在精神需要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存在及其利益的二重性之中,是使人超越于动物之上、使人真正成为人、真正体现自己本质的一种需要,是人们发展、完善自我进而奉己利他的精神需求,它表现为坚持某种道德信念和理想、遵循践履某种道德规范的愿望。
道德需要同人的其他需要一样,都是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渴求。但它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定性:(i)社会性。它是基于人的社会本性,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体讲是基于调节人我、人际、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条件,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阶级和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得人们的道德需要也有很大的不同。(2)发展性。道德需要产生和形成于社会实践之中,每一时代的道德需要都是以往社会实践的结果。任何道德需要都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实践满足人已有的需要,促使新的需要的形成和发展。(3)超越性。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道德需要处于需要的高层,它主要注重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人们当下的生存;指向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超越自我而利他,并引导人们为社会整体利益,为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而奋斗。
因此,道德对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外在异己的约束力,更是自我的内在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还未能真正认识到这种内在需要,愚意以为,这正是目前德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个体对于道德需要的认同程度,乃是道德培育中不可忽视的关键。
早在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作品《老子》就曾指出过“为人”、“予人”的利他行为对于满足个体需要所具有的价值,这一饱含人生智慧的经典的总结性话语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将利他爱人等道德精神纳人个体的内在需要结构之中,带给世界多方面的震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能,它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决定的,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的晚年,又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增加了超越性需要。在这一理论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属于精神方面的需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的划分虽然过于机械,但却揭示了人的需要有一个逐步上升的序列,人的精神、心理和生理各个层面密切相联系、相互影响。他的理论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运用,亦启示我们从人的各个层次需要与道德需要的内在联系来说明道德实乃个体的内在需要,以下我们就进人这方面的分析。
   二、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基础
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保持自我生存的基本条件。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皆归为缺失性需要,即是由缺失引起的生存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与人体对于氨基酸、钙的需要一样,它们的缺失立刻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生存。它们虽然是人的低级需要,但却是高级需要―道德需要的基础。生理需要所包含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的表现,例如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等。在所有的需要中,它是最居优势地位的需要。譬如,对于一个长期极度饥饿的人来说,他认为最大的需要莫过于有食物来消除饥饿,而不再有其它奢望。因为这一需要若无法满足的话,将直接威胁到他的生理生命的延续,而生理生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载体,一个“道德人”的基础首先是“生物人”。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和趋向高级需要。个体对道德需要这一高级的精神性需要的追求,只有当基本的生存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费尔巴哈曾深刻地洞察到道德需要对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依赖性,他形象地指出:“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居住。……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须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穷,你腹内空空,那么不论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在你的感觉中,就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il

生理需要得到相对充分的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会作为支配动机显露出来。马斯洛把安全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性的追求。安全需要的满足,可确保个体生活在一个免遭危险的环境之中。当这种需要不能得到相应满足时,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处在这种状态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由此看来,安全需要同样也是道德需要的基础。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与生存需要对于人类来说有着几乎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们被统称为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是因生命或生存条件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而产生的,因为个人相对于外部世界总是渺小的,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人们为了寻求安全感必然选择集体生活,而为了自身利益在集体中得到保证,就必须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而历史经验也让人们认识到,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故荀子强调,正因为人类“能群”、“有义”故能优于动物而存在。因此,经过社会化、抽象化后,安全需要发展为伦理道德方面的需要,它要求社会与集体中的正义、公平、秩序与和谐。因为一个缺乏公平与正义,充满仇恨与暴力的社会将对人们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人们对于正义、公平、和谐等美好道德的需要,不仅是出于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于高尚道德的崇尚,更是基于安全需要这一低层次需要的渴求。而社会尽可能地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正和谐的环境,也是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安全需要的社会条件。为此,不同时代的人建立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和法权体系,力图实现社会的正义、公平、秩序与和谐,使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
   三、归属与尊重的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动力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生存的第二类需要则是与缺失性基本需要非常不同的“后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人们由僵乏引起的、为了保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动机,而是与人如何生存得更好,与自我的生长与发展有关的超越基本需要的动机。马斯洛将这种需要称为发展性需要。发展性需要的丧失和剥夺会造成精神的不健全,或“人性的萎缩”。归属、爱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就属于这类,它们为个体道德需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随着生理和安全需要的
基本满足,个体就会受到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驱使,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集团或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希望得到友谊和爱情。在这一需要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
关于尊重的需要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具体包括对地位、名誉、声望、赏识、威信等的期待;另一方面是自尊,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实力、成就、独立等的欲望。这两种需要的满足通常产生于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活动之中。
无论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满足,还是尊重的需要的实现都是道德需要的动力。因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与安全之类的缺失需要之后,不会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初级满足,用马斯洛的话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hl因此人们也会渴望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满足。如果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而不能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需要层次,就会出现空虚、郁闷等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