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现代化:历史观和方法论(一)

现代化:历史观和方法论(一)

详细内容

什么是现代化

什么是现代化,没有经典定义。并且,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不断改变的。一般认为欧洲现代化过程始于16世纪,当时重点是文化和政治方面,宗教革命、人文主义、自由主义、民主运动;经济上主要是重商主义,增长一国的净收入。18世纪末出现工业革命,工业化成为重点。直到20世纪初,可说都重视物质方面,忽视人和社会的现代化;强调国民生产的增长,忽视为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二次大战后,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注意人力投资。线性增长概念变成结构主义;原来以人均GDP衡量增长,现在提出人文指数,教育程度、预期寿命、男女平等都成为指标。80年代提出精神文明,公共道德成为现代化内容。90年代提出拯救地球口号,环保、持续发展成为要务。的确,物质发达,而道德败坏、环境恶化,能说是现代化吗?

现代化包括方方面面,我们可分别去研究,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但作为历史研究,还需要一个总的看法。有三种总的看法。

第一种是“现代化即西方化”。这在历史观上就是中心论或一元论,它形成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完成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1837)。工业革命以后,实际变成西欧中心论,其他国家和落后国家都是处于西欧发展的不同阶段。斯宾格勒首先打破中心论,但到汤因比才真正建立多元论的历史哲学(《历史研究》1934-61出版)。今天我国史学界大都奉行多元论了,但“现代化即西方化”仍存在,前年在香港有个中国现代化讨论会,有五六篇论文都讲现代化即西方化。

第二种看法是“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我们这样讲是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即现代社会。但在西方,在世界,也讲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大有毛病。资本主义并不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就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成的,而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成。前苏联的现代化就是这样。世界是复杂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也有社会主义的东西。如果说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社会主义不更是现代性的吗?再如许多新的东西,绿色运动,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数字化,都是十分现代的,可同资本主义何干?

第三种看法:“现代化即理性化”。在西方,现代社会,即由神权社会进入理性社会。西方的理性主义,是经过培根、笛卡儿、卢梭等人,到康德完成的。不过在历史观上,把现代化定义为理性化,始于韦伯,即社会是合乎科学的、合乎进化规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我以为,到目前为止,这个定义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中国也可用。我以为,宋明理学就是中国传统儒学的理性化,到王阳明大体完成,王阳明可比康德。李约瑟说理学是儒学的科学化,恐怕不妥。因为西方的启蒙理性,主要是科学思维的理性、逻辑思维的理性,今天被称为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即准确地有效率地达到预期目的,而不管这样做是否合乎道德原则,是否真善美。康德也讲伦理学,讲善良意志,并有专着(《实践理性批判》1788),但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被忽略了。主要是用工具理性,达到富国强兵,工业化。中国不同,传统儒学是以伦理学为主,又在思维方法上,辩证思维很高明,而逻辑思维很弱,儒学理性化以后,主要是道德理性。道德理性讲怎佯做才能合乎天理,合乎人道,止于至善,今天被称为价值理性。这种理性,不象工具理性那样容易操作,不能立见功效,富国强兵。17世纪,我国以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为首的启蒙运动,即主要是道德理性,虽有经世致用之名,而收效甚微。清朝文化专制主义以来,全被厄杀。19世纪的第二次启蒙运动,因已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工具理性,略见功效,出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我以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迟迟不前,就因为缺少工具理性,这要向西方学习。学习最多的是1949年以后,首先是学习苏联,苏联的思想是最工具性的,尤其斯大林,最急功近利,但也最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