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计算机网络>温和性猪瘟的发生与防制(一)

温和性猪瘟的发生与防制(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温和性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发生原因,并提出防制措施,以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温和性猪瘟;发生;防制
  
  温和性猪瘟又叫非典型猪瘟,是一种与猪瘟血清学一致、病毒形态相似,但致病力减弱的变异性猪瘟。多呈现地区性散发经过,由于其症状不明显,病理变化不典型,很难发现并作出明确诊断,因此很容易被忽略,成为目前造成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将温和性猪瘟的发生与防制措施总结如下。
  1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品种、用途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天气突变时病情严重。
  2临床症状
  成年猪症状不明显,致死率不高,有一部分猪甚至可以耐过,过一段时间自行痊愈,只是生长发育受阻和变慢[1]。一部分猪可成为僵猪,体温稍高,食欲不振,渐进性贫血,消瘦、喜欢冷水。有的患猪走路摇摆,呈后肢交轴状,行走无力,便秘腹泻交替。皮肤出现暗红色斑,指压稍变色,生长缓慢,如遇混合感染可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妊娠母猪可能引起流产和畸形胎,病猪大部分进行过免疫接种,且大部免疫程序不合格。仔猪一般病情严重,呈急性经过,死亡率高。病初精神沉郁,饮冷水,体温高达41 ℃左右,停食,便秘后腹泻,粪便黄绿色,恶臭,耳后四肢腹下皮肤有出血斑,甚至连片,指压不褪色,后肢交轴,麻痹。共济失调,一般1~2周后死亡。
  3剖检变化
  全身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有些不太明显,需仔细观察。喉头、胃底部有出血点,肠管有出血现象,肾颜色变浅,表面肾孟可见出血点,脾脏稍肿大,边缘有坏死灶或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出血点,有些猪在回盲部有溃疡斑,小肠增厚,黏膜上有出血点,一部分猪心脏冠状动脉有出血点,胃腺区有弥漫性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周边出血,有些呈大理石状。
  4发生原因
  4.1防疫程序错误
  防疫程序上的错误是造成温和性猪瘟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温和性猪瘟暴发前,绝大多数养猪场对繁殖母猪的猪瘟预防可能受某些技术性失误的引导,防疫一般设在断乳后配种前,这对温和性猪瘟的暴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导致卵细胞在受精前就已经感染猪瘟病毒,乃至受精卵与小猪胚胎先天性带毒。
  繁殖母猪在断乳后受到断乳刺激,开始分泌雌性激素与排卵,此时的母猪排出的卵细胞已经脱离母猪的直接营养供给,与母体之间完全是2个个体,只是受母猪体液的保护,在子宫内呈游离状态,此时注射猪瘟疫苗,疫苗的毒株会立即分散到母猪全身的各个器官及肌肉组织,子宫内同样也遍布猪瘟病毒的毒株,但卵细胞对猪瘟病毒的毒株却没有产生抗体的能力,子宫内的疫苗毒株就会直接感染游离状态的卵细胞,导致卵细胞先天性带毒;感染疫苗毒株的卵细胞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受精能力,一样可以完成受精,成为先天性带毒的胚胎,一直延续到胚胎成熟分娩。
  感染猪瘟病毒的胚胎因受到病毒的干扰或侵害,在发育过程中不能象正常胚胎那样从母猪体中汲取营养,以致产出的小猪初生重大小不一,体质虚弱,产出后直接呈现温和性猪瘟症状,于是,为此类乳猪制定了新的免疫程序“超免”,比较典型的有以下2种:一是15日龄二免,25日龄三免,50~60日龄四免;二是21日龄二免、45~60日龄三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