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与风险控制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在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许多高校为了缓解学校发展经费的不足,纷纷进行银行贷款,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如今,负债办学在我国己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
[关键词]高校贷款 风险研究 风险控制
一、我国高校贷款的问题
1.贷款增长过快,贷款存量过大
高校向商业银行借款,大多用于基本建设,高校贷款通常是中长期贷款,利息高于一年期贷款,因此,高校实际负担的利息费用要高于上述计算值。而从高校预算执行结果看,学校将总收入中的10%用于还本付息,已经是相当困难,为此,有些高校只好采取“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用新增贷款支付贷款本息。笔者曾经对江苏省37所高校的财务人员就贷款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当问及“还贷资金来源时”,有11所高校的财务人员选择了“以贷还贷”方式,占被调查高校数量的30%。
2.还款责任不明确
《高教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单位,“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换言之,就是高校向银行贷款应当自己还,国家没有义务替学校还债。另外,教育部针对“银校合作”问题,于1999年在10号文中明确要求:“各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教育部不承担此类贷款的还款责任”。
但是,仍有一些高校对举债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学校是国家的,现有资金来源仅能够满足维持学校日常运行的需要,并没有扩建校园的能力,学校的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投入应该由国家财政投资解决。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举债建设,很容易出现贷款超出学校偿还能力的问题,造成财务状况恶化,进而影响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甚至有的高校片面认为,现在高等教育是加快发展时期,各级各类高校都在贷款建设,若不能跟上发展步伐今后将难以立足,但对自己的还款责任却认识得不够充分。
3.贷款动机不当
我国高校主要领导一般由上级组织任命,实行任期制,这样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一些高校的领导为了出政绩,盲目地扩大学校规模,贷款规模也随之增大,领导层流行的“政绩观”演化为扩大贷款规模的主观意志,而且贷款规模的大小似乎成了学校实力和学校领导能力强弱的代名词。绝大部分高校借款人没有还款意识,恐怕都有“只借不还”的思想,在校长的任期内将借款用完,还款的事由后任去考虑。
4.贷款决策的非理性化,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在贷款的决策过程中通常以项目需求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不考虑将来的偿还压力,或对未来的收入情况过于乐观,高估自身的还款能力。许多高校对于贷款的态度是争取、争取、再争取。事实上,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缺乏融资专业知识的高校财务人员难以胜任这份工作。根据万青所调查的29所高校情况看,有21所高校在贷款申请的决策过程中,财务部门是主要的责任部门,决策过程偏于简化。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看,17份调查回函中,12份回函认为,高校财务状况及银校合作情况是银行审批高校贷款的最重要条件,当问及高校贷款规模的控制依据时,16份回函将项口的资金需求作为第一或第二重要的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贷款高校,还是金融机构,对于高校贷款决策都趋于非理性化。
5.贷款的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高校贷款资金的有效管理与合理使用,是这些借入款项取得预期效益的有效保障。要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要求对贷款的投向和额度有个科学的规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高校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建设项目,本身就是一种超常规发展的举措,这种发展模式包含着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若干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必须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投资总额、贷款额度还款计划等进行详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