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 刺激方案定输赢(一)
详细内容
“本文认为面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需要以此转折为起点,顺势而为,把经济发展转向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当前需充分挖掘国内潜力,制定合理有效刺激内需的经济增长方案,同时以史为鉴,通过国际合作寻求自我发展,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但是,中国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买家是美国和欧盟,它们都已经陷入衰退而且将是不可救药的深度衰退,为期至少持续3到5年。第二,经济基础是理解地缘政治关系的关键。中国正享受着发展的上升期,而随着充满各种紧张因素的世界的快速发展,非洲、拉美、中东、中亚等所处的地缘战略地位成为当前世界形势的主流。现在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自然资源,而上述地区尤其是非洲恰恰拥有丰富的资源。所以,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必须倾注更大的精力,加强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地区和国家的合作。第三,中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需要明确的政治利益和务实的政策选择。中国于2008年11月27日推迟年度欧盟——中国峰会是一个重大信号。
中国应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起点顺势而为
为此,中国需要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起点,顺势而为,把经济发展转向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理解,包括但不限于如下7个方面。
首先,把握机会向所期望的经济发展模式迈进。这涉及到改善地方行政能力,缓和与经济困难和贫富差距有关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重视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卫生与教育支出的政策方案。就是说,国内的政治稳定和面向世界的全面发展必须配套。
第二,发展依然是硬道理。中国今后将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对于经济竞争对手(当然,本着合作的前景)和自身命运一样,事关成败。战胜国外风险才能专注于国内发展。中国需要保持9%-10%的经济增长率,才能吸纳每年新增的2400万就业人口,并将每年1200-1400万农民迁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如果增长率下降到5%-6%,即形成硬着陆。
第三,以充分的决心挖掘国内潜力。中国的经济问题不在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全球经济危机,它应该做的是在实质上调整经济结构。从长远来看,基础设施投资不会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如果以就业为主要目标,刺激经济计划的效果可能会低于预期。中国必须寻找其他办法来刺激内需,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政府投资。
第四,刺激经济方案必须设法增加民众消费。此前,虽然经济和资产价值迅速增长,但大多数家庭没有感觉到任何财富效应。中国大陆可以向台湾地区学习,尝试将一定数量的财政资源按人头分发给大陆居民。从中国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家庭将真正消费,而今天的经济增长是靠出口拉动的,家庭购买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这个比例在经济成熟国家为70%。
第五,重点是增加开支而不是减税。中国已经成功地把通货膨胀压下去了,现在,主导2009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的主要政策,将继续是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概括地讲,即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任何短期刺激方案,不论规模大小,都应该符合长期扩大税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原则。
第六,与世界合作的目的是自我发展。政府应该提供一些财政刺激,同时不要忘记今后5年至10年的目标。很多人谈论“绿色复苏”,就是说,政府带头投资于清洁能源并提高能源效率,包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替代能源及更有效的高压电力网,让公众乘坐以电驱动的交通工具。这是一个极好的概念。当然应该做这些事情,但这并不是一种短期的反循环战略。这种战略应该持续5年至10年,而且要做好不要浪费。一个更公平、环境上可持续、更多产的中国经济便将出现。
第七,寻找正确的平衡。中国现在处于多种重大和独特矛盾的综合爆发期,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刻,必须使政治体制更具弹性。
应对危机,国际合作寻求自我发展
此次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只需稍加说明,便不难看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分野,以及它们的共同实质。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极具地区性。它的主要牺牲品是少数几个经济结构脆弱和国际储备低下的国家,比如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纯粹以高额投机赢利为目的的对冲基金猎物,比如中国的香港地区。后来,受亚洲的波动而逐步牵连进去的,是亚洲以外的若干国家,比如欧洲的俄罗斯和南美的阿根廷等。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端于“世界金融首都”华尔街,由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蔓延到欧洲、亚洲,已经扩大到全球范围。许多原本自身没有任何过错、经济健康成长的国家和地区,比如非洲、拉美、大洋州等众多国家,也遭到池鱼之殃,尽管程度各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全球金融危机。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有多严重?现在,人们较为熟知的说法,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的断言,他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中。然而,这个表述由于3个原因,显得并不可靠。
首先,自1950年以来,美国经历了9次经济衰退和9次经济复苏。这次危机与以往的任何危机都不同,不仅是原因不同,规模不同,影响不同,而且危机的作用方式也大相径庭。于是,很自然地,有人拿1929年和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因为那次的危机前所未有。实际上,如果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视野来看,我们正在经历的危机比大萧条时期可能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我们的判断是,此次金融危机史无前例。它相当于金融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像二战这样,战争之惨烈、损失之惨重、范围之广泛、持续之长久和参战国家之多同时集于一身者,亘古未有。
其次,人们通常认为,历史不会重演,原因在于以史为鉴,历史教训会帮助人们少犯同样的错误。或许是这样。历史在前进,知识在积累,但人们往往高估自己避免错误的能力。那些对历史作出错误解释的人很可能再犯完全相同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正是导致美国大萧条程度加深和破坏力加剧的原因。
如上所述,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再次联想起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因为回顾历史,只有大萧条时期可以相提并论。而有关大萧条,存在着几个影响颇广的误解。误解之一是,市场可以自我更正。而事实却令人大开眼界。由于意识形态作祟,美国输出民主、在全球推广原教旨主义般的市场模式,证明是一条通往灾难的道路。在截至目前的金融危机中,凡是跟随美国的市场理念或模仿美国模式的国家,特别是所有的所谓西方国家,几乎一网打尽,无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