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

详细内容

【摘要】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耦合点在于:循环经济是城市社会在生态文化支撑下,转模仿自然生态,自觉自我组织、自我调整以与城市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一种技术范式。文章提出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可资借鉴的循环规划及其制度支撑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城市生态;循环经济;循环规划;文化支撑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城镇的实质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类异质性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互为因果耦合而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三个异质性的系统中,经济系统可以看作是将人类社会系统与城市自然系统相联接的中介。人类之所以选择以城市的方式聚居,根本动因在于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适合于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极富创造力的经济活动不断转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哺育着城市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极深刻影响着其所处自然环境。

城市经济的不同组织方式最终决定着城市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走向。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几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力有限,城市的规模和形态主要受自然生态平衡的制约,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基本保持着平衡关系。而对城市生态的关注,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迅猛的现代化城市进程涌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1962年美国学者R.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制定“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研究”专题列为重点项目之一,并首先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后续的主要研究包括美国长期生态研究 (LTER)网络中进行的巴尔的摩和凤凰城的生态城市系统研究等等。20世纪后期,“生态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模式。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其调查报告自然生态化《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将规划本国城市放在长期协调发展的地位, 而其大方向只能选择走生态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