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缺陷的对策(一)
详细内容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道德形成和加强思想道德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处于思想道德形成时期,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绘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画,他们心灵的大门始终敞开着,时刻准备着接纳新鲜事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一时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最好。并且这一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一生怎样做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优良的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很难想象一个没优良的品德的人,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广大未成年人只有从小养成优良品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既然如此,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呢?这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严峻话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体系
以正面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要齐抓共管,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体系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条件。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无数事实证明,父母的低素质下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陷,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外部条件;父母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忽视,使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中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义利观、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为人处事的方法,对未成年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育最直接、最形象、最有说服力,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家庭必须匡正陈旧落后的“成才观”,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必须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方法,改掉不良习惯,在教育孩子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共同承担起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完成的重任。
学校是未成年人的教育主阵地。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要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矫正教育“指挥棒”的指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改进教育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重质轻德”的做法。教师要把思想道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做到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应组织未成年人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加强法制教育。
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社会教育主要是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密切协作,积极推进社会未成年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课余的活动场所,开展教育活动。认真整顿学校周边环境,对危害未成年人的黄、赌、毒等严加治理。只有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每个环节,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使广大的未成年人真正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坚持实践育人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的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她极大的妨碍了未成年人自觉自愿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形成。违背了资助学习论等教育理论。自主学习论是一种与知识经济时代,与现代学习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它要求学习者首先使自己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体,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它还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课题,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通过到道德实践,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康德十分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他指出,学了并不等于懂了,懂了并不等于会了,会了并不等于做了,要会做还必须靠实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实践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它做很多精辟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落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他还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油,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还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颇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时效性是根本。积极给未成年人以享受自由的空间和广泛参与的道德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咀嚼,在实践中感悟。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在自由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