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农村中小学教学不公平问题、成因及对策(一)

农村中小学教学不公平问题、成因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体现在教学公平上。农村中小学较之城市中小学,在教学起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上都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公平。究其原因,既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也有教育政策方面的。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症下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不公平问题,以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学公平;教育公平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悬殊,城乡中小学在教学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因此,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认识农村中小学教学公平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教学不公平问题透视

  (一)教学起点不公平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而广大的农村遭到忽视。目前,农村学校经费普遍匮乏,一些学校连正常运转所需的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学校陷入难以为继的危难境地,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是苦不堪言:从教学设施上看,没有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更不须说电教室、微机室。从教学手段上看,基本上还是靠原始的“三个一”(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不让教师参加培训或教研活动是不争的事实。
  2.教师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大问题:一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农村教师受农村文化自然性、封闭性、边缘性和滞后性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感到“水土不服”,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二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学历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许多代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缺乏适应农村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特别是人口都市化的浪潮下,农村教师与城镇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在心理上出现许多失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于是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悲观情绪。学校又没有引进竞争机制,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一些教师不愿钻研教材,上课“临渴掘井”,多年重复一本教案,勉强应付教学。工作倦怠,责任感淡化。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方面由于城乡校际差距悬殊,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另一方面城镇教育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呈现十分不稳定的态势。
  (二)教学过程不公平
  1.教学内容存在城市偏向,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悖离。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特别是语文、思想品德、社会这类教材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课文中有许多农村儿童不熟悉的内容。教学内容城市偏向,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悖离。在当前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可是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农村实际。教学内容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2.教学管理失范。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作“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中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总之,目前农村中小学内部教学管理不健全,许多学校教学工作处于“烂摊子”状态。
  (三)教学结果不公平
  目前,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儿童在受教育的“质”和“量”上面临着明显的差距。从“量”的角度看,农村儿童较之城镇儿童在入学率、升学率、受教育年限诸方面都比城市的低。从“质”的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学手段简陋,儿童信息闭塞,特别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农村儿童接受质量差的教育。其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佼佼者考上了大学,走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绝大多数落榜者则带着失落、沮丧与无奈回到农村。
  城乡儿童在个体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野。目前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仍是推行“应试教育”,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升学率。在这些学校里,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学生;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偏重于智育。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而是赖于升学考试的需要只灌输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主体性缺失,个性得不到张扬,独立人格无法培养,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培养目标相抵牾。农村儿童即使有幸升学,在素质方面往往也比城里学校出来的逊色,这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倘若在升学竞争过程中被淘汰,就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不公平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政府提升到“以县为主”,把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权收到县这一级,由这一级政府对本县的义务教育实行统筹管理,对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统筹安排。“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虽有利于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实际上看,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以县为主”,因为我国县级财政能力与其所担负的责任不相称。因此,“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二)社会根源
  城乡对立的二元模式,在户籍制度上划成一条鸿沟――把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原有户籍制度把人牢牢地束缚于他所在之地,对农村的束缚更甚。这样,人为地造成公民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的不公平。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负担,基础教育资源按户籍分配,而且基础教育入学实行“就近原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农村儿童只得在农村就学,接受质量较差的教育。加之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城市,农村教育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流入城市,在农村学校成长的优秀教师又流入城市。而且,城乡二元社会导致农村教学目的错位。升学是农村青年“鲤鱼跃龙门”的重要途径,受教育者被视为脱离农村艰苦环境和求得城市生活方式的唯一出路,农村青年只有发奋图强,寒窗苦读,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才能跳出农门,摆脱农村,走向城市。所以,升学主义教育根深蒂固,农村学校教学目的严重错位。
  (三)文化根源
  作为农村教学特定生态环境的农村文化,对农村教学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一,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是安土重迁、农恒为农、世不徙业、不思变革的自然经济状态的农耕社会,农村社会具有自然性。第二,在我国传统农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动的基本范围。加之我国地形的复杂,交通落后,农民几乎没有社会流动。因此,在这种闭塞的社会土壤中培植起来的农村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封闭性。第三,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沿袭乡土传统的农村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在地理纬度上相互隔离、时间纬度上同时并存。不同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历史传统、族际关系、生活方式形成了城乡不同的文化特质。由于现代文化是以城市价值趋向为中心,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以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等主要表征的城市强势文化的侵袭使农村文化日趋边缘化并处于弱势地位。第四,由于农村文化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惰性较大、变化缓慢、缺乏创新,其狭隘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使农村文化难免带有很强的落后性。农村文化的自然性、封闭性、边缘性和滞后性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文化建设,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相应的文化困境。
  (四)教育政策的偏差
  造成城乡教学不公平,除了上述因素使然外,还有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二是课程编制和课程内容奉行“城市中心主义”,导致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有意制造与拉大城乡校际差距,造成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些市县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大搞特搞“形象工程”,对“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过分投入,目前一些城镇学校建设标准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使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显得更加不合理,致使农村薄弱学校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