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态势(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随着“人性”的回归,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需求和变化成为了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考虑的最基本的因素,这些“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使现代城市广场表现出顺应时代变化的态势。
一、问题的提出
今天,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广泛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的环境已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广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它的设计和管理已引起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大连、西安、北海等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已取得卓越成绩,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城市中山、顺德、番禺等城市广场建设也在加大力度。这些实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城市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反映了现代都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正如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所说,“如果一个空间是发生较多事情,当你从一个地区出去能意识到其它活动正在进行,你就能从精神上获得自由。”“你可以舒舒服服走着,一点也不疲劳、厌烦”[1]
二、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评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
广场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三维物质空间,而且还是一个深人到人类心理、行为、文化等方面的行为环境,是人类与环境共生的体现,以符合人类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这两方面要求。这两方面也就成为我们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来评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1生理方面的舒适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因此如何创造生理方面的舒适感就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第一位考虑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引入“环境舒适程度”这个概念。环境舒适程度就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其中的气候和其它环境因素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一种量化指标。环境舒适程度越大,说明设计得越合理,为人考虑得越多,反之则相反。决定环境舒适程度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风向、水面、植物等。
(i)阳光
据伊娃・利伯门(Era.Libermaan)的研究,人们选择去那个广场,首先考虑的是阳光的,占调查人数的2.5%,考虑距离的19%,考虑舒适和美学因素的13%,考虑广场的社会因素的11%。所以广场的位置选择应考虑太阳的四季运行,以及已建成或将建的建筑对它产生的影响,争取最多的阳光[21。西安钟鼓楼广场就因为充分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广场内阳光明媚,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市民在此享受阳光的沐浴。当然,天气炎热时阴影也是需要的。广州市人民公园种植了许多高大乔木,如榕树等,广场内绿树成荫,平时许多市民汇集与此下棋、拉琴谈唱……,使此成为广场附近乃至整个广州市民聚会、休闲和晨运的场所。广场即使在风、雨等特殊气候条件下,依然为人提供了遮风蔽雨的环境。
(2)温度
12.80C以上,人感觉较舒适,适合户外运动;23-80C以上则会感觉较热。这将影响中午时人选择座位的位置,以及设计者对阴影的计算。为了夏日遮阳,除了种植树木之外,也可采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以达降温效果【210
(3)水面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的灵魂。“亲水性”是人的一大特点,在广场中设置适当的水面,不但可以增加湿度,降低温度,改善广场的小气候,软化广场大面积铺地所带来的生硬感,而且可以吸引大量市民在此驻足、徜徉、玩耍(图)0湛江观海长廊,清新的空气,’海面独特的景观,水边正在抓螃蟹、捡贝壳的市民,老人、小孩,中年人、手挽着手的青年男女,一群群、一对对……这已成为湛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心理方面的满足感
(1)安全感
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广场设计中为公众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应成为设计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设置围栏、信号灯、禁止机动车通过的矮柱以及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系统等都可达到此目的。另外,广场的可视性如何对增加广场的安全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存有犯罪隐患的空间、死角,在广场设计中应尽量避免。深圳大剧院前区的下沉式广场,由于与人行道连接不够紧密,不方便公众到达,以及可视性差,基本上无人问津。下沉式广场虽然空间灵活丰富,被许多城市所采用,但它存在的不安全性也应被设计者所重视。
(2)领域感
占有领域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行为特征,也是人类的特殊需要。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尊重他人的领域。而领域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空间的围合。
美国建筑师卡米约・希特(Cami0ioSitte)提出了广场宽度D和周围建筑高度H之比应在1和2之间为最佳尺度,这时给人的领域感最强。当这个比例小于1时,广场周围的建筑显得比较拥挤,相互干扰,影响广场的开阔性和交往的公共性。当这个比例大于2时,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显得过于矮小和分散,起不到聚合与汇集的作用,影响到广场的封闭性和凝聚力,以及广场的社会向心空间的作用,削弱了广场给人的领域感[3110
当然有公共领域,也就有私人领域。可通过环境小品的精心设计,使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在相互调节和补充下自然地达到平衡。
(3)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对直接容纳自己生活以外的建筑和环境,主要关心的还不是它的物质功能,而是其在城市整体大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与周围建筑的联系,关心其与当地其他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性格与特征,并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从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4]。当今世界的快节奏,经过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市民希望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获得一种轻松、温馨、愉快的心理感受。城市广场就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广场内合理的布局,有特色的、富有亲切感的标志物,或用.以界定空间和标志空间的其它处理,都可以使得居民产生有“我们的广场”的观念,有助于市民建立归属感和对广场的认同感。
社会交往是现代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们也希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一种“认同感”。这种心理和因此而引起的行为模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应予以重视。
(a)公众参与感
1989年我国某单位对一些城市群众进行调查发现,民主意识、公众参与意识已成为我国社会心理的一种优良倾向。[11公众参与也是人们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表现。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的玻璃桥下,数千条金鱼在水中欢快地穿梭、游戏,吸引了无数市民驻足观看,他们拿着鱼食、面包……高兴地笑着投食,互相交谈着。虽然就这小小的一个场面,充分反映了设计者的精心构思,力图通过公众参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尊重并满足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需求,就成为城市广场设计中关注的焦点。过去由于对物质的过分追逐所造成的对人的价值的轻视,在今天已得到逐步认识和改变,“以人为本”、“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统一”等价值取向成为今日城市广场设计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