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际贸易论文>对我国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现象的研究(一)

对我国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现象的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出口,低价竞销,贫困增长
论文摘要:劳动密集优势是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我国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低价竞销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出口企业低价竞销的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的成因
  劳动密集优势是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我国的出口中,制成品占80%,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一半。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目前,我国很多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低价竞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指导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理论存在局限性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学说,尽管它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起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就我国企业而言,比较优势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从而使已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制约了出口数量优势向利润优势的转化。其次,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仅仅考虑了成本—价格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重要意义。第三,比较优势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它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析的视野,依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中国家获得长期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仍然追求数量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模式,从而导致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现象的产生。
  
  2、国内企业产能过剩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出口低价竞销是国内价格战的延伸,是国内产能过高的表现。目前,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有些行业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全球需求总量。如世界上对橘子罐头的年需求量为20万吨—25万吨,我国的生产能力接近40万吨;我国钨精矿开采能力约6万吨,需求量不超过5万吨。生产集中度低、结构雷同、出口商品同质化严重也是低价竞销的重要原因。
  
  3、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
  决定出口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很多企业不注重研发,缺乏核心技术,热衷于模仿,在低端产品市场挤来挤去。如果将生产过程加以分解,形成三大模块,上游是试制品开发、零部件生产等,中游是加工生产、组装,下游是销售及售后服务。在这三大模块中,上游和下游附加值高,中游附加值低。我国许多企业处于产业结构的中游,再加上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时参与进来,竞争加剧,我国面临的状况不容乐观,贸易条件恶化。一般来讲,低端产品关注价格,高端产品关注技术。如在彩电行业,国内彩电业把普通的CRT彩电的利润达万之后,开始往背投、等离子、液晶等彩电转移,但是,在这些彩电的关键部件的生产中,我们仍然依靠国外企业。企业技术竞争力背后是研发体系的竞争。目前,很多行业的研发机构缺乏资金的支持,并且研发资金还是分散的,国家也投入不足;同时企业也没有机会支持原发性的技术创新,因为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动作,将会失去现有的市场份额而在市场消失。
  另外,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也是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2002年1—8月我国以加工方式出口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在高技术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更高达88%。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出口产品数量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加值主要来自劳动力支出,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值不高,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难以快速提升。
  
  4、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严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材质、工资、技术水平等都不会造成价格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我国,优惠政策和各种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腐败现象等都使企业的实际纳税水平有一定差距,直至偷税漏税,造成同一类产品的成本价格有很大的差异。这为企业低价竞销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应使政府的税收政策与工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完全配套,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企业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额外负担地平等竞争。相关政策的到位,能够堵塞各方面的漏洞,客观上不会造成同类产品的成本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别。这样,出口企业就不具备低价竞销的物质条件。
  另外,尽管我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远未形成,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近年来并无大的改善,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及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国内区际分工、规模效益的目标远未达到,区际贸易进展缓慢,国内市场被扭曲。国内市场的扭曲一方面使国内市场未被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达不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另一方面使增长的产品被出口所吸收,加剧了出口的冲动。因此,出口高速增长,促使内贸转向外贸,一些出口产品国际贸易条件低于国内贸易条件。
  
  5、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还是政府部门的外延,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都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缺乏公信力,只想着如何管理企业,忽视了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企业遵守行业协会约束机制的内在动力,无法真正发挥行业协会从市场、价格等方面进行协调的职能。在这种背景下,每家国内出口企业都考虑到其他企业不削价时自己降价的巨大好处和其他企业削价时自己不降价将受损,加上行业协会难以真正发挥价格协调职能,因此,每家企业都倾向于低价竞销。
  即使企业愿意加强行业自律互律,规范经营行为,但目前国内市场体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中介组织建设落后,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其作用效能发挥不全面,运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尚不充分,缺乏行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另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合理保护、动态培育出口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对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也是一大制约。由于监管手段尚未到位,企业为了争抢市场份额,盲目压价出口、低价竞销,造成国内企业“自相残杀”。
  
  二、改变出口低价竞销的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有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市场不健全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主要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寻找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结合点
  对于如何将一国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该国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即其在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使其出口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企业的基础是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
  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可由它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如果两企业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则二者的国际竞争力是相同的;否则,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企业既可以通过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其产品、技术省级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又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创造出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产品,从而最终形成长期的价值优势。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既要看到自身比较优势的潜力,又要认识到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比较优势的做法,而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价值优势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