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际贸易论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一)

详细内容

1邓小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出发,着重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上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现象。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则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从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诸多科学的阐释。这些对外直接投资的思想,对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和参考意义。
邓小平认为,中国对外开放决不是一个单向线性运动过程,而是一个双向非线性演进过程。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中国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中应主要作为“接受者”进行吸收和借鉴。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物质基础的日益雄厚,中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应积极对外投资建厂,逐步发展和壮大中国的跨国企业。
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5]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6]此外,邓小平还论述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27]外国的技术只有和中国生产力的水平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中国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因此我们既应该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应该不断地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大胆开拓,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邓小平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还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欺侮落后国家的政策没有变。”[28]因此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我们的国际利益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反之,则会处处受制于人,国家利益不仅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甚至可能会受到冲击和侵害。
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中国的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吴彬、黄韬(1997)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二阶段理论[29],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会经过“经验获得阶段”和“利润攫取阶段”。如果母国企业的总体营销能力高于东道国企业的一般水平,即处于优势状态,在此状态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只需熟悉东道国市场运作的方式,故第一阶段会相对较短,而后可以通过追加投资充分发挥优势,在竞争中获得超额利润。如果母国企业处于劣势状态,企业的总体营销能力低于东道国企业的一般水平(若运用传统的FDI理论,这类企业是不会对外投资的),处于该种状态的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不仅需要熟悉东道国的市场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与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总体营销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需要先向发达国家进行获得经验的对外投资,即经历第一阶段,占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才能转向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