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业设计论文>浅谈居住区规划设计(一)

浅谈居住区规划设计(一)

详细内容

摘要:通过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回顾和对现代居住理念和特征的分析,指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变化。并提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已建居住区;现代居住区;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来其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Clarence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是:邻里单位布局应不跨越城市道路;住宅区内应有良好的绿化和充分的日照、通风;内部应实行人车分流,最大步行距离应不超过1/4英里,应充分尊重原有地块的地形地貌等。
邻里单位思想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理论依据。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众多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从居住区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1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1.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2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及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特征。
2.1需求层次变化。
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需求层次论中曾提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居民对空间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而是要从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层次空间获得精神感受。因此,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