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业设计论文>试谈铜矿采矿工艺技术改造(一)

试谈铜矿采矿工艺技术改造(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倾斜中厚矿体;高硫矿体;采矿方法选择;爆力运搬;嗣后充填

  论文摘要:铜矿的开采实践表明,对于倾斜、缓倾斜中厚高硫矿床采矿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其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及国内外开采状况,提出选用爆力运搬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采矿法较为适宜,该法可以达到降低损失贫化率,减少采准工程量,提高采场生产能力的预期目的。
  
  
  1前言
  
  该铜矿于1959年建成投产,设计年产矿石30万t。由于该矿地质条件复杂,矿石含硫高,矿体开采技术条件复杂,曾先后经历了坑采、露采、坑采的艰难历程;坑采工艺也先后使用过崩落法、充填法等。随着矿山的老龄化,矿产资源减少,开采中段逐年下降,深部矿体变缓变薄,原采矿工艺已不再适用这部分矿体的开采,为此必须寻求新的采矿方法。
  
  2矿区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矿体均为北东走向,倾向南东,由于成矿受火成岩等构造控制,将全矿区矿床分成三个矿段,即主矿段、前山矿段、前山南矿段。整个矿区矿体形状复杂,其大小矿体多达117个。主要矿体有4#、5#、15#、30#、29#、79#、84#等。矿体沿走向长度为50~200m,水平厚度2~80m,倾角30°~60°。矿体除顶盘围岩小部分是稳固性差的燧石、黄铁矿带以外,其它矿体顶板均为大理岩,稳固性好,f=8;底盘围岩均为闪长岩,f=3~5,因节理裂隙发育,遇水风化潮解,稳固性差。矿体按矿石组分可分为铜硫型、铜铁型和单硫型3种。铜硫型矿石占铜矿储量的66.94%,平均含硫品位24.5%,最高达38%~44%。从矿石结构构造上看,分为含铜矽卡岩和含铜磁铁矿,结晶细粒呈致密块状产出,而黄铁矿除少量为致密块状外,大部分为结晶颗粒疏松状产出,矿石容易破碎呈粉状,易氧化。矿石含铜品位平均为1.62%,矿石体重3.75t/m3。目前矿山生产中段主要为-257m中段,该中段分布有4#、15#、29#、30#矿体,其中15#、29#矿体在本中段尖灭;4#和30#矿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20°~55°,矿体厚度为10~25m,平均15m。在矿体倾斜方向,其厚度、倾角及形状均不稳定,往下具有变缓变薄的趋势,据地质资料统计,-257m中段C+D级储量共160万t,缓倾斜、倾斜矿体储量为64万t,占40%。-257m中段以下约412.2万t储量中,缓倾斜、倾斜矿体储量比重将显著增加。
  
  3矿山开采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矿山投产初期,对前山4#、5#矿体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由于矿石含硫高,工作面温度一般为35℃,最高达50~60℃,炮孔温度一般为40~50℃,最高达120℃。由于矿石自燃、药包自爆、曾使+21.5m和+15.5m分段两度被迫停产。为降低损失贫化,改善作业环境,后改用有底柱小中段崩落法开采。但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仍然没有解决矿体回采过程中矿石自燃、药包自爆、SO2毒气危害、残矿无法回采等问题,1965年矿山不得不改用露天开采。
  随着露天开采境界的最终形成,铜矿于1981年又转入地下开采。采矿工艺改用小中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法回采。先采矿柱,采后用混凝土充填;后采矿房,采后用尾砂充填。实践证明,采用充填法开采急倾斜矿体比用崩落法开采损失贫化率降低50%,作业环境明显改善,作业面温度由35℃降至20~26℃,中深孔温度由40~50℃降至30~40℃,SO2浓度也相应降低。因此,该铜矿从1981年开始一直沿用该法。但随着开采中段从-40m下降至-257m,缓倾斜、倾斜矿体比重逐步增加,单一采用分段空场嗣后一次充填法存在如下问题:
  随着矿体倾角变缓,厚度变薄,采切工程量随之增加,千吨采切比高达25m/kt;
  支护工程量增加。由于矿体底板为花岗闪长斑岩,揭露后易风化,遇水膨胀成泥,为保证采切工程的稳定性,不得不加大支护工作量,导致掘进成本高达650.3元/m。
  损失贫化增大。统计资料表明,矿石贫化率为18.5%,矿石损失率为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