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论我国企业的跨国技术联盟战略(一)

论我国企业的跨国技术联盟战略(一)

详细内容

【摘要】跨国技术联盟正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的一种新趋势。跨国技术联盟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技术本身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促进结果。此外,激烈的全球商业竞争和东道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也是技术联盟发展的重要催化因素。深入研究发现,技术联盟能使企业产生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安置基地效应、网络学习效应和社会资本促进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技术联盟时,首先应充分认识和明确技术联盟创新的战略意图,然后通过跨国技术联盟网络与创新学习机制的建立,以及良好社会资本的培养来有效实施这一战略路径的构想。

  【关键词]跨国技术联盟;促进因素;创新效应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我国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拓国外市场、获取国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寻求国外先进的技术,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三大主要动因。其中“技术寻求”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趋势。因为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是转变我国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重要途径;从产业层面来看,“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是改善和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它能有效促使新产业的形成,影响现有产业的发展态势和产业的更替,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营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经之途,它使企业融入世界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前沿领域,零距离地学习、积累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构筑持久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走出去”技术寻求战略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跨国绿地投资模式、跨国并购模式以及跨国技术联盟模式。其中,跨国技术联盟模式是指企业走出去与发达国家企业共同投资建立联合的R&D机构,或在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机制上来对相关技术项目进行合作开发。例如,海尔公司以项目牵头,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成立了48个联合研究中心;同时,还在欧盟和日本设有6个联合开发研究所,从而来保持公司技术的国际领先性。技术联盟模式在技术寻求上具有独特优势,正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技术寻求的重要战略趋势。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跨国技术联盟发展的促进因素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跨国技术联盟的创新效应,在此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企业跨国技术联盟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
  
  二、跨国技术联盟战略发展的促进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给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近5年都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同年,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2002—2005年的4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均增速达到65.6%。我国经济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而经济的全球化给企业的创新带来了新的要求:(1)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与知识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那些依赖于新兴且快速变革的现代技术行业的影响颇深,因为创新和对竞争者的创新迅速做出反应已成为企业在这些行业中生存的关键所在;(2)经济全球化促使企业面对更多的不同消费模式和特性的市场,因此,要求企业重新考虑和设计自己的创新模式,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市场和技术知识;(3)经济全球化也使得相关的企业在技术上对行业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大,以致出现相当的跨行业经济体,像小汽车生产行业,就需要融合许多跨学科知识、跨行业技术,如新材料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半导体开发技术等,而技术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正迎合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的新要求。
  2.技术本身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进了技术联盟的发展
  当今,技术发展的一个特征是综合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企业创新越来越需要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多种知识,许多创新的实现对单个企业的承担能力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同时,技术创新结果也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有技术的不确定性,也有市场的不确定性,它使得企业承受巨大的创新风险。如在第三代移动技术(3G)的创新中,其技术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自进行创新。因此,在我国TD—SCDMA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由国内外众多跨国公司广泛参与的技术联盟。复杂、综合的高技术领域(不确定性)的企业比其他领域的企业会更多地寻求R&D合作(吴文华、曹明,2002)。
  3.激烈的商业竞争促进企业进行技术联盟
  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企业认识到“不创新就是等死”,技术创新成为众多企业去赢得全球竞争的不二法则;但同时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又让企业处于“创新是去找死”的矛盾境地。技术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许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就很好地掌握了技术联盟的精要。例如,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广泛的技术联盟使其降低了项目最终失败的高额成本。同时,技术联盟也是调缓竞争的有效手段,因为一个联盟的增加往往就是一个竞争对手的消失。并且,对于一些创新,技术联盟已成为创新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如系统创新,其创新竞争的实质是价值网强度的竞争,其竞争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团战(谢伟,2006)。因此,可以看到,在3G的创新竞争中,其实质是WCDMA、CDM2000和TD—SCDMA三大集团阵营的竞争。
  4.东道国政府政策对技术联盟的推动
  东道国对技术联盟的促进可以表现在“推”和“拉”两个方面。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技术往往会设置高标准要求,如能耗水平、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这些标准通常成为企业创新产品和技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槛或关卡,而企业要降低产品或技术创新不被东道国认可的风险,途径之一就是到东道国去研发,或与东道国企业和相关机构进行技术联盟,共同创新。此外,许多国家在国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制定中也体现出促进技术联盟的一种政策导向,这些政策既有诸如税收优惠、经济资助等极富吸引力的鼓励政策,也有规定双方企业必须有技术合作的强制性投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技术联盟学习和转移他国企业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本国产业的技术升级。
 三、跨国技术联盟战略的创新效应分析
  
  跨国技术联盟的发展具有复杂的环境背景因素,同时技术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安排,在创新上还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效应。
  1.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内涵是指企业随着产量的增长即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单位成本相应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传统上一般适用于对企业生产的经济分析。在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表现进行分析时,同样能发现创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即单个企业的创新产出会随着创新投入的增加而递增,直到达到一个均衡的产出。如图1所示,随着创新投入I的不断增加,创新产出Q不断增长,当创新投入达到I1时,企业创新达到最大产出Q1,并趋于稳定。这是企业创新的“内部规模经济”,其原因在于企业大型创新设备的购置和综合利用、优秀人才的聚集、知识的积累,等等因素。但是,这种“内部规模经济”存在增长极限,突破这种极限的一个选择就是通过技术联盟来实现“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增长。如图中的IQ曲线向IQ’的移动,即通过与外部企业和组织的协同创新,来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知识、技术以及互动学习,以突破创新的极限(Q1向Q2点的移动),实现创新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