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务其它相关>财务治理模式探讨(一)

财务治理模式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财务治理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和关键。相关的利益人之间利益的不协调是导致我国过度融资的制度性原因,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的股东与经营者财务上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财务上的冲突及内外股东之间财务上的冲突这三者之间入手,在吸收借鉴当前英美的股东主导型治理模式和德日的债权人主导模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以及当前的财务治理环境,创建新的综合性财务治理模式。
  【关键词】财务造假 股权配置 财务治理
  
  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由于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
  
  1 财务治理的概念
  
  企业财务治理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财务治理是用以协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机制。
  财务治理要解决的是基于一种效率和公平的前提,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问题,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特点是侧重于非数量方面的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财务关系,力求通过研究财务关系、合理安排财务关系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 财务治理理论体系
  
  财务治理是一个权力配置问题,是一套制度安排,是用以表现若干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利益关系的团体———股东、债权人、职工的关系,以期提高企业理财效益。财务治理理论认为,现代财务的资金运动更应内在地表现为一种权力即财权的流动,其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行为三个方面。
  
  3 财务治理的主体
  
  财务治理的主体主要指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一定的“财力”——专用性投资,就要享用一定的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因为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财力的性质不同,所以享有的权利也不同,即享有不同的财权。企业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力性质不同配置财权,各相关利益者以此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分享一定的收益。
  
  4 财务治理的客体
  
  财务治理的客体主要指财权的配置问题,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从而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公司财务治理正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决策权力和责任的进一步分配,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的制度安排。
  
  5 财务治理的目标
  
  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