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详细内容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评价,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措施
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
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的“新”: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
(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
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