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详细内容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③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原因(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成效: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要点名师精解】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工业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政策国家垄断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点析】【典例】“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余粮收集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答案】:B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
【点析】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典例】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可以调动全国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在工业化、核武器等方面成就卓越,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严重弊端,它否定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农民工人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答案】:D【感悟高考真题】1.(2010・全国Ⅰ)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通过题干派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可以判断是1918---1921年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余粮收集制。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前,一战期间。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是在1927年以后。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是在1941年。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面临者内忧外患的局面。
4.(2009・山东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D
5.(2008・四川高考)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B 有材料可知,此时的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6.(2010・江苏高考)(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解析】第⑴问题指向非常明确,依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按照题目要求不难回答。答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要求弄准确,避免答非所问。此问的审题要点是:“工业化政策”;“ 理论和实践”视角进行评价。新经济政策是一定程度的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管理模式。第⑵问第一小问判断的关键在于注意图片下的文字说明。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加以分析判断。苏联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忽视农轻工业的发展,导致比例失调。第二小问,需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能力要求最高。答案要点:(11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1. 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消除了阶级矛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解析】:D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所以相似之处在于加强了宏观调控。2.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A 从列宁的生卒时间,首先排除CD。“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缓和了农民的敌对情绪,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3. 关于中国、苏联两国工业化建设方针的相同点有①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实行五年计划 ③ 都变革了农村生产关系 ④ 农业都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A 中国的农业并非为工业服务,农业做为社会主义改造三项内容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4. (2010・广东省六校高三联考)有史学家认为:“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1932年(在苏联)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的工业化是从进口机器设备开始的 B.苏联的工业化完全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C.苏联工业化利用了西方大萧条的国际环境D.引进外国专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解析】:C 注意题中涉及的时间:1931年、1932年。此时西方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 5. 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②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 教材基础知识的再现。6. 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B.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
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解析】:C 从材料结合所学我们知道列宁表明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当然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中小企业。 7.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解析】:A ③不符合史实。8. (2010・山东省潍坊市北四县高三模拟)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最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A.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保证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后剩余的农产品【解析】:B 提取信息:列宁所说的实际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方面:通过恢复一定的私有制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所以最符合题意的是B项。 9. 右图反映的是苏联“全盘集体化”的情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D.联共(布)“十四大”颁布决议
【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集体化,关键词是“直接原因”。由于1926年发生粮食供应困难的
现象,1927年联共(布)加入集体农庄“十四大”决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并非农民自发要求,消灭富农阶级是“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实行的。10.材料一
(1)结合图片材料分析1928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2分)
材料二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3)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3分)
材料三
图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宣传画
(4)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我国为改变这种体制做了哪些努力(2分)
(5)结合上面四幅图片,从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分)
【解析】本题以图片为切人点,考查对斯大林体制有关史实的掌握及从中得到的启示。第(1)题实际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及其成因;第(2)题和第(3)题从不同角度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及成就;第(4)题要从经济体制和政治路线方面回答其影响;第(5)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变化:实行农业集体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变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开创“斯大林模式”。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到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影响:照搬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受“左”倾路线影响出现严重困难。努力:经济上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大农业投人,加快新农村建设;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5)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注意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