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语文试题>2014清远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Word版)

2014清远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Word版)

详细内容

2014清远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带答案Word版)
说明:1.本试题共六道大题,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时,按要求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对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基础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舸舰/坎坷 弱冠/鸡冠 秉烛夜游/炳烛而学
B.蹊跷/溪流 震撼/惑众 寥寥数语/谬以千里
C.淋漓/撤离 咫尺/炽热 模棱两可/模山范水
D.焕发/涣散  溯源/夙愿 千里迢迢/沼泽果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散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绚丽一脉,自古以来多有名作佳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唐宋散文,便是文坛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A.佳构 B.源远流长 C.根深蒂固 D.奇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现代化的理想永远不会终结,因为现代化没有穷境,当前的现代化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B.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追寻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始终不断,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为国家前途孜孜以求、为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征程。
C.回望90年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诸多制约,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等旧思潮依旧在中国大地肆虐,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在中国还是空谷足音。
D.一个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尚能有五四一代人的朝气蓬勃,新一代的青年人又怎么能够不落后于先贤诸君呢?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睛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或手术来缓解,但是视野的近视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周而复始、机械、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对世事发展变化缺少思考,患上了“视野近视”病。 。   ,   。 。
,那么总有一天你平静的生活就会被外界的变化打破。我们这只“井底之蛙”,也就不得不因患了视野近视症而被社会淘汰。
①只是这样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变化的反应与感受也是极其微弱的
②这种视野的近视让我们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井底之蛙”都全然不知
③不管你愿不愿,外面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迟早会影响到你
④如果你不具备广阔的视野,提前解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准备
⑤过“井底之蛙”的日子,是舒服且没有太多烦恼的
A.③②①⑤④ B.②⑤①③④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④①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少北而东           少:稍
B.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
C.环之可上             环:盘旋攀登
D.其疏数偃仰            数:数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类智者所施设也 B.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C. 环之可上 D.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益奇而坚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B.“永州八记”生动表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讽。
D.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即景议论,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3分)

②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4分)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山石的瑰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江山如有待”运用了何种手法?请赏析其妙处。(3分)

(2)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劝学》)
(4)子曰:“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十则)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技术行业如此,在人文思想领域同样出现了细致的专业分工;许多学科越来越多地成为集体性的流水化作业。精英化的个人学术传统正被一个平庸时代磨灭。
②今天学科的分工日益精细狭小,今天的学者再也难以达到200年前学者那样的融会贯通横跨好多个领域。自然科学已有4000多门,社会科学仅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就包括300多个门类;各学科还在不停地分支、移植和嫁接,相邻学科的两个专家越来越难以沟通。这些局限于狭小知识范围内的“专家”与科学的其他“专业”、以及对宇宙的完整解释日渐失去了联系。
③在精英没落的同时,知识正走向大众化。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竹简和木简,孔子周游列国载了半车书,实际不过几本书而已。数字化的电子书比纸质书的出现更具革命性,文字影像构成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实物状态,以比特的形式抽象化存在和传播,汗牛充栋将成为往事。
④电视时代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与文字,彻底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
⑤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一切东西都被“大多数”和“主流”磨平。尼尔•伯兹曼指出,电视将人们带入一个娱乐至死年代,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淹没。“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奴役,而电视却成为一条最便捷的“通往奴役之路”。
⑥“盒子里的人是可怜的,其程度有甚于无产者,他们除了睡觉时以外没有自由。”在《1984》中,奥威尔预言“老大哥”通过机器监视着人们,精巧的机器沦为一种邪恶的权力技术和统治手段;赫胥黎则认为,人类失去自由和历史并非因为“老大哥”,而是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那些使人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机器。
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的人们有远比古人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机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成为现代世界的构成方式。机器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态度。机器不仅塑造了反智人格,而且建立了一个反美体系。审美作为手工时代的遗产,在机器时代遭到残酷的肢解和擦写,一种整齐划一僵硬粗鄙的工业景观,彻底篡改了人类关于美的经典记忆。中国乡村彻底失去传统的地域风格的民居色彩,沦为恶俗的建筑垃圾。
⑧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衍生出书法这种独特的审美艺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书写者的自由,使书写者体现出一种悠闲从容和悉心雕琢的生活态度。随着技术进步,钢笔取代了技艺复杂的毛笔;现代之后,没有方向感的一次性圆珠笔又取代了钢笔;电脑时代以来,键盘敲打彻底取消了书写本身。毛笔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而键盘则宣告了这种“可能性”的终结。在安装了无数种字库之后,电脑可以书写出各种制式文字。文字越来越接近机器,而离人越来越远。在使用电子排版和印刷字体的人们那里,世界被简化为“速度”。
⑨工业化浪潮在消灭了知识文盲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这种文盲缺乏传统的审美和人文情趣,他们占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一个重商时代,他们是会计、工程师、老板、经理、医生、官吏。对他们来说,文字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与文化无关。
⑩在一个功利化、物欲化的世界,人们无暇关注宗教、艺术和手艺,只剩下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工作,或者再加上消费。这种新型人格被称为“经济人”,一切都为了攫取金钱。经济人是机器体系和经济社会的产物,一旦脱离机器体系,这种“成功人士”就是一个狂热的精神病人;他把一切非工作的活动都视为堕落和失败,以至于无法正常地面对生活本身。
○11在机器体系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人都是不自由的不完整的;就如同在监狱体系中,无论狱卒或者囚犯,都无法摆脱对人性的压抑与反动。
(选自杜君立《机器时代的文化焦虑》,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在200年前的精英化的个人学术时代,每个学者都能融会贯通好多个领域的知识。
B.数字化的电子书的出现,使思想摆脱了实物状态,更方便地存在和传播,具有革命性。
C.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电视作为其主要成员直接控制了人们的教育。
D.奥威尔预言人们失去自由是由于“老大哥”,而赫胥黎则认为是由于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机器。
E.在重商时代,文字对会计、老板、经理、医生、官吏等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工具,还与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细致的学科分工是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的广泛渗透而产生的,说明在工业化之前,学科之间并没有分工。
B.工业化导致了学科分工,学科分工导致了艺术文盲,艺术文盲导致了知识走向大众化。
C.今人比古人更有知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可见诗意与知识的多少并无必然的联系。
D.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再到键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艺术性却越来越少,说明技术与艺术是不相容的。
14.工业化浪潮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弊端?请分点概括。(4分)
答:

15.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隆重推出一档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影响极大,受到了一致好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受到好评的原因。(4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母亲的西湖
孙道荣
又堵车了。从他家到火车站,有一条近路,但经常堵车,为了避开,今天他特意绕了个大圈,没想到半路上还是堵住了。他愤懑地嘟囔着。
坐在后排的母亲安慰他,莫急,赶不上就坐明天的火车回去,一样的。
母亲要坐火车回老家去。
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将老家的母亲,接到杭州来,帮帮他。这些年,每年母亲都要来杭州一两次。
母亲一来,他和妻子就轻松多了,儿子有人管了,饭有人做了,家有人照顾了。他和妻子,就都可以腾出手,安心忙各自的工作。
每次母亲来,住上一两个月,等孩子又开学了,他们手头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了,就又到了母亲该回老家的时候了。他知道母亲其实住不惯这里,所以,每次母亲提出要回老家去,他也不阻拦。
有几次,他要开车送母亲回去,都被母亲拒绝了,她执意自己坐火车回去。他知道,母亲是怕影响他工作,再说,开车的费用太贵了,母亲舍不得。
母亲就像候鸟一样,匆匆飞过来,又飞回去。
母亲突然指着车窗外说,大楼后面好像有个湖,那……那是西湖吗?
他扭头看了看,目光穿过大楼,看见一块白白的水面。其实不用看,他也知道,那就是西湖。来杭州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他无数次去过西湖,熟悉得就跟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块池塘一样。当然,没有一次是自己单独或一家人去逛的,全是陪外地来的客户和朋友。他想,反正自己已经在杭州了,有的是机会,随时可以去西湖边逛逛。
母亲轻声说,能开车转过去吗?我想看一眼西湖,到湖边看一眼,就可以了。
他回头望着母亲,犹疑着问,妈,你没看过西湖?顿了顿,又嘟囔了一句,我没带你来过西湖吗?
母亲摇摇头。
这怎么可能?他不相信地晃了晃脑袋。母亲来过杭州少说也有二十多次了,自己怎么可能一次也没带她老人家来西湖边走走看看?他真的记不清了。
他将方向朝右一打,往西湖边驶去。
从南山路,到杨公堤,再到北山路,他沿着西湖,绕了一个大圈。他在心里想,今天先开车带母亲绕西湖一周,下次再陪母亲,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去看。
一路上,母亲不说话,一直侧着头,盯着窗外。窗外,是西湖,风景如画的西湖。
最后,车子进入西湖大道,往火车站方向驶去。车窗外,看不到西湖了。
这次回去,我终于可以跟你王大妈她们讲讲真的西湖了。母亲激动地说,每次从你这儿回去,王大妈她们都会上家里来,让我讲讲西湖,她们都没来过杭州,没看过西湖呢。我就跟她们讲啊,西湖很大,很漂亮的,有好多船,湖边永远有好多人,从全国各地来的。母亲忽然压低了声音,其实那都是我在电视上偶尔看到的。她们一遍遍听我讲,都夸我有好福气,儿子在杭州工作,在西湖边,那是天堂呢……这次回去,我终于可以讲得具体点了。
他的鼻子忽然一阵阵发酸。母亲来杭州这么多次,没有一次是来游玩的,不是来享福,而总是来帮他们一把的。而自己,甚至还一次都没有带母亲来西湖边逛逛。
他抬腕看了看时间,赶上那趟火车时间绰绰有余,不过,他已经打算好了,等到了火车站,他再谎告母亲,火车票买不到了,让她等几天再回去。他想好了,明天,对,就是明天,他和妻子、儿子一起,陪老母亲来西湖边逛一逛,散散步,坐坐游船,在湖心岛吃一碗西湖藕粉,再来一盘西湖醋鱼……他要让母亲真正地游历一次西湖。

16.小说题目“母亲的西湖”有什么含义?(4分)

17.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18.小说结尾说“他想好了,明天……他要让母亲真正地游历一次西湖”,你认为他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记琴家管平湖先生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上,放置着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世界名曲唱片,在这张短短90分钟的神奇唱片里,就有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使中国古琴第一次响彻太空。
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古琴演奏家。江苏苏州人,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其父管念慈是清代宫廷如意馆画院院长,既精于绘画,又擅长弹琴。管平湖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
有一次,他听说福建武夷琴派名家悟澄和尚到苏州游玩时住在天平山一座寺庙里。管先生赶奔天平山访名师学艺。他渐行渐近,耳边隐隐传来清脆的琴声。顺着琴声的方向加快了步伐。不一会儿,他透过密林看见一座庙宇,琴声正是从庙里传出来的。管平湖紧走几步来到山门前,从紧闭着的门缝望去,只见一位老和尚正端坐在佛殿前的苍松下全神贯注地弹琴,那灵活稳健的指法,潇洒动人的旋律,使其钦佩不已。弹琴者便是悟澄和尚。在悟澄的指导下,琴艺渐趋成熟。不久,他告别悟澄离开苏州北上,途中又慕名到济南拜访了川派琴家秦鹤鸣,向秦鹤鸣学习了川派名曲《流水》。从此《流水》就成了管平湖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
然而,管平湖在生活上却是多灾多难的。他少年丧父,家道中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囊空如洗,不得不白日教学,深夜作画,还担负着3个女儿上学的开支,经济状况十分窘迫。有时,为了卖一把扇面,从北城步行到南城荣宝斋。他也曾做过故宫博物院的油漆工。尽管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苦生活,他却依然没有放弃对古琴音乐艺术的探索,每天都坚持弹琴、打谱和教学,数十年如一日。
生活的磨难让他的手也遭了罪,以致指甲生病,几乎不能正常弹琴。一个琴家没有正常的指甲,就好比画家缺少眼睛、舞蹈家失去双腿,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承受的。但管平湖并没有就此放弃弹琴。没有指甲,他就用手指的指肚代替,直到把柔软的指肚磨出接近指甲硬度的老茧。凭着非凡的毅力,经过千锤百炼,他的演奏反而形成了雄健潇洒、含蓄蕴藉的风格,就像唐代大诗人李白所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那样气势磅礴。
古琴曲的记谱方法非常特殊:它不记录音高,只用一些“减字”记录左右手的动作。所以,古琴谱看起来特别像“天书”,让人费解。而能够破解这些“天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作“打谱”),把这些“减字”变成声音,也就意味着能够在古人的音乐世界里遨游了。管平湖一生都在默默从事着破解“天书”的工作。他查阅了许多古书,常常为了一个指法彻夜不眠,反复推敲。通过他的艰苦努力,《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这些绝响已久的古琴曲,终于一点一点地在他手指下恢复了生命,重新回响在现代人的耳畔。
古琴也经常会“生病”,尤其是年久失修的老琴,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操弹,不是音质出现问题就是漆皮脱落,或是声音发闷,令人烦心。要想改正,必须动手修理。而要修理如此珍惜的亲密伴侣,自然是亲自动手才能放心。为此,管平湖练得一手修琴的本领。经过他的悉心修理,一些破烂不堪的老琴陆陆续续焕发青春。他那妙手回春的本领声名远扬,经常有人慕名求助。
管平湖先生的一生,是为民族音乐艺术奋斗的一生。他在古琴艺术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优秀音乐遗产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深切怀念。
(选自《传记文学》,有删改)
19.文章开头提到美国“旅行者”号太空飞船上短短90分钟的唱片里,就有管平湖先生弹奏的古琴曲《流水》,其作用是什么?(4分)

20.作者称管平湖先生为“琴家”,这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充分的肯定,请分条从文中概括出作者如此称呼的根据。(5分)

21.管平湖先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给人诸多启示,请根据文意,进行探究。(6分)

五、语言运用。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清远麻鸡远近闻名。母鸡体型象楔形,前扼紧凑,后躯圆大;头细、脚细;母鸡背羽面主要有麻黄、麻棕、麻褐三种颜色。因此,人们通常把清远麻鸡体型特征概括为:“一 ”、“二 ”、“三 ”。 (每空2分,共6分)
2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一个文官的死》分别刻画了杜十娘和切尔维亚科夫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每空3分,共6分)
(1)杜十娘是一位 形象。
(2)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位 形象。
1杜十娘是一位
形象。
2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位
形象。

六、作文。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古代很多家庭注重家教,总结了很多治家格言,进而形成了家风。例如:
《朱子家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庞氏家训》: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
读了以上家训,你有何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清远市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答题卷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试室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班级、姓名、
座位号、试室号和考号,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涂满,否则无效。作答选做题时,须将选做题的试题组所对应的
信息点涂黑、涂满,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2.作答注意题号顺序,不得擅自更改题号,保持卡面清洁,不要
折叠,不要弄破。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第1―8、12―13题的答案填涂在以下方框内)

以下为非选择题区,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10.鉴赏(2题,共7分)

11.默写。(4题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给分,每空1分,共6分)

第四大题为选做题,请在四(一)、四(二)题中选做一组,用2B铅笔填涂选做的试题所对应的信息点,再解答。

六、24作文(共60分)
题目:










清远市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所选字音前个词出自选修2、4、5、9。A项舸舰gě/坎坷kě;弱冠guàn /鸡冠guān;秉烛夜游/炳烛而学都读bǐng。
B项蹊跷qī/溪流xī;震撼hàn/惑众huò;寥寥数语liáo/谬以千里miù;C项淋漓/撤离都读lí;咫尺zhǐ/炽热chì;模棱两可/模山范水都读mó;D项焕发/涣散都读huàn;溯源/夙愿都读sù;千里迢迢tiáo /沼泽果实zhǎo。
2.【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佳构”, 佳作。B项“源远流长”, 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C项“根深蒂固”表示基础牢固;不可动摇;多指旧势力、旧思想、旧制度等基础深厚;不易摧毁;有时也指好的思想感情不能改变。这里用“根深叶茂”。 茂:茂盛。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D项“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在网络用语中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十分离奇,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世间罕见。
3.【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是成份残缺,是“对于当代中国来说”。B项是句式杂糅,如果用“激励”就把“的理想征程”取掉,如果用“理想征程”,就在“华夏儿女”后加“迈上”。D项否定不当,取掉“不”)
4.【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文段讨论的话题是“视野的近视”。第②中的“这种视野的近视”紧承上一句,表明“视野近视”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第⑤句“井底之蛙”与第②句中的“井底之蛙”对应,深入讨论话题。第①句中的“这样的日子”指代第⑤句中的井底之蛙的日子,说明这种日子的特征。第③句明确说明世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迟早”一词与第①句中的“极其微弱”对应。第④句中的关联词“如果”与后文的“那么”构成假设关系,提出预设的结果,收结语段。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字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数:密集。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两个“者”都是“……的人”。B项第一个“其”是“其中的”;第二个“其”是代词,代造物者。C项第一个“之”是助词,可不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项第一个“而”转折连词,却;第二个“而”并列连词,并且。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断句的能力。根据句意和语气来判断。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这篇文章没有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没有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属于无中生有。
9.【答案】(1)①把(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②永州天地灵气不造作伟人,却独造作这山石。(2)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幽;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或答一是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二是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三是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语言现象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①“以”,译为“用”或“把”都可;“投以小石”是状语后置。“洞然”,是象声词,投石入深水的声音;一处1分。②“其”代词,代永州;“气之灵”定语后置,“灵气”;“为”:造作。一处1分,语句通顺1分。(2)从文章第一段筛选信息,找出语句自己概括,或摘抄原文。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10.(1)【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②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要判断手法,并对手法分析和情感判断。
(2)【答案】①表达出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1分);②上片借景抒情,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1分)③下片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归隐的意图;(1分)④最后一句运用设问手法,巧妙地明确了作者的追求。(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结合诗句从上下两片,分别分析。
11.【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空1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全做按前3题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对高考必考篇目的默写考查。考生需要在精准背诵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辨识形近字和易错字。
12.【答案】BD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A项“每个学者都能”错。原文说的200年前的学者“融会贯通,横跨好多个领域”只是笼统的情况,并不意味着200年前“每个学者都能融会贯通好多个领域的知识”。C项“直接控制”错。原文说的是“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这是一种间接控制。E项在重商时代,文字对会计、老板、经理、医生、官吏中的艺术文盲来说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与文化无关。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内容得不出“在工业化之前,学科之间并没有分工”这一结论。B项强加因果。艺术文盲是因为我们处在功利化的世界,我们无暇关注艺术;“知识走向大众化”的原因是数字化的电子书使思想的存在和传播更加方便。D项“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再到键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艺术性却越来越少”只能说明技术与艺术有矛盾,而不能说它们“是不相容的”。
14.【答案】①人文思想领域出现细致的专业分工。②学科分工日益精细,精英走向没落。③颠覆了传统的阅读和文字,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失去了自由。④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和“经济人”。(1点1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答题区间,从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来看,答案要点遍布全篇。其次,根据筛选的标准――“工业化浪潮”“弊端”检索相关内容。最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分条陈述。
15.【答案】①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2分)②但越来越多的人以键盘为输入工具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2分)③展示书法独特的审美艺术,使人们获得传统审美和人文情趣。(2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用文中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领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去分析现实问题。作者认为,汉字有着独特的美,汉字书写是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但随着艺术的进步,汉字的书写越来越接近机器,越来越远离人类。将之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联系起来作答即可。
16.【答案】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分)②“母亲的西湖”指母亲每次回家都会给邻里讲的“虚构的西湖”。这个“很大,很漂亮,有好多船”的“天堂”一般的西湖是母亲在电视上看到的,是母亲自己想象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小说的后半部分和全文,理解“母亲的西湖”不是真正的西湖。
17.【答案】母亲是个对孩子无私付出、维护孩子形象、勤劳节俭的形象。(2分)①对孩子无私付出。每次来杭州照顾儿子一家。(1分)②维护儿子的形象。来杭州二十多次,儿子却没带她到过西湖,但却给邻居讲虚构的西湖。(1分)③勤劳、节俭。照顾儿子一家;不让儿子破费开车送自己回家。(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先将描写母亲的语句找出来,再概括归纳母亲的品质。
18.【答案】能实现。从全文看,小说中的他虽然工作繁忙,但却很在意家庭,之所以从未带母亲到西湖游历,是因为工作繁忙,当他意识到母亲的这一愿望时,便决定要弥补这种遗憾。(6分)(如回答不能实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个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选择好答题方向后,可联系前文的情节、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的特点等,找到依据,然后组织答案即可。
19.【答案】①引出传主――管平湖先生。(2分)②突出管平湖先生在古琴演奏技艺方面的高超水平和巨大成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从结构上看,这一事件引出传主的作用是明显的;从内容上看,作者利用这一事件,指出《流水》能代表人类的精神,使读者明确传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答案】①出身名门,多方向名师求教,琴艺高超。②生活苦难,但从不放弃对古琴的探索。③失去指甲,用指肚弹琴,毅力非凡。④探索钻研,破解“天书”,恢复古琴曲生命。⑤妙手回春,修理古琴的“神医”。(1点1分,共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筛选出信息段,再归纳。注意语言要概括、精炼。
21.【答案】①做人方面:逆境成才,从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管平湖先生在困苦的生活中没有放弃对古琴艺术的探索。②做学问方面:有探索钻研精神,不畏艰难。他一生在默默破解“天书”,查阅了许多古书,常常为了一个指法反复推敲。(6分。1点3分;概括,2分;结合文本举例,1分。其他概括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扣住做人和做学问两个方面。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归纳传主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对其进行总结与评论。
22.【示例】“一楔(或头小尾大)”、“二细”、“三麻身(或麻色)”。(每空2分,共6分。答其他词语,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进行搜集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它要求把清远麻鸡的体型特点概括出来。需要对介绍理解,并能抽取出关键词语。
23.【示例】①(杜十娘是一位)沦落风尘,但向往美好爱情,善良而刚烈的妇女(形象);
②(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位)胆小怕事,生活没有安全感,具有奴性的小人物(形象)。(每点3分,单句1分,内容2分。概括合理就可酌情给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连贯通顺。注意要运用单句,人物形象理解要正确。
24.【解析】针对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立意一:从《朱子家训》来看强调的是事先做准备,有备无患。可以就“准备”这个话题来写;也可以由此引申出为人小心谨慎,凡事都谋划。
立意二:从《颜氏家训》来看,强调的是技术强过金钱,常言说“艺多不压身”,现在的金饭碗不是一辈子有饭吃,而是到哪里都有饭吃,这就需要靠技术。可以写技术的重要性,技术是立身之本等。
立意三:从《庞氏家训》来看,强调的是勤劳、勤快,能扣住这个主题就可以了。
立意四:从三则家训总体来看,强调的都是做人,做事的态度,强调道德和实用,与现在强调的立德树人,技术为本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抓住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怎样提高自身修养,怎样安身立命等来写。
立意五:从家教、家训、家规、家风角度来写,好的家庭教育,好的教育格言能够培养出好的家人,能够形成优良的家风,所以我们可以探讨家训的重要性,治家格言的意义和价值,对家风形成的作用等。
就这个材料,我们可以写议论文,论述其中一点或者整体;也可以写一个和家训有关的故事,体现出观点。